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商讨着如何更好地完善科举制度,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来。
在民间,这科举之事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那些家中有学子的,都盼着自家孩子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而普通百姓们,也觉得这科举能选拔出贤才,让朝廷有能人治理,那日子也就能越过越好了。
在街市上,一位老者就对旁人说道:“如今这朝廷定了科举程式,那是好事呀,往后咱这大明的官儿,都是有学问的人来当,肯定能把这天下治理得更好咯。”
旁人也附和道:“是啊,咱就盼着这些学子们都能好好读书,为咱老百姓谋福利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试的日子也到了。我带着满心的期许,再次踏入考场,这一回,我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都融入到那一篇篇文章之中,只盼着能再次榜上有名,进入那殿试的殿堂,面见天子呐。
会试过后,又是一番焦急的等待,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又顺利通过了会试,成为了一名贡士,得以进入殿试。
殿试那日,我身着整齐的衣衫,走进那威严的大殿之中,心中满是敬畏与紧张。天子高坐于上,那无上的威严让我都不敢抬头直视。待试题发下,我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用心作答,将自己对治国理政的见解,以及从经书中领悟的道理,都一一写在了那试卷之上。
待殿试结束,我走出大殿,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算落了地,不管结果如何,我总归是尽力了,只等那最后的放榜了。
后来,放榜之时,我得知自己中了二甲,赐进士出身,那一刻,我喜极而泣,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我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能入朝为官,为朝廷效力了。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人才选拔以及教育考核等方面的情况,且与1373年定科举考试程式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人才选拔主要依靠贵族的世袭以及教会的举荐。贵族子弟凭借着家族的地位,往往能轻易地进入宫廷或者地方担任官职,而教会则会推荐那些在神学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员参与到宗教事务或者与教会相关的管理工作中。与大明通过科举考试,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学便能参与选拔,凭借自身能力获取官职不同,英国更侧重于血缘和宗教背景下的人才任用,体现出不同国家权力结构与人才选拔模式的差异,英国重贵族教会背景下的人才任用,大明则重学识才能主导下的科举选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法国,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同样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制度影响着人才选拔。贵族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会安排自己家族的成员或者亲信担任各种职务,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统治地位。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想要进入官场,机会十分渺茫,除非能得到贵族的赏识或者依附于教会势力。相较于大明定科举考试程式,为广大寒门学子提供了一条公平公正的晋升通道,法国的人才选拔显得更为封闭和局限,体现出不同国家治理理念与人才选拔公平程度的差异,法国重贵族主导下的封闭人才选拔,大明则重公平竞争下的科举人才选拔。
在奥斯曼帝国,其疆域辽阔,人才选拔一方面注重军事才能,因为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需要大量的军事将领;另一方面,宗教在人才选拔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他们会举荐那些熟悉宗教教义、品德高尚的人参与到帝国的管理以及宗教事务当中。与大明以科举考试考查学子对儒家经典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选拔文人为官不同,奥斯曼帝国更侧重于军事和宗教因素下的人才任用,体现出不同民族宗教构成与人才选拔重点的差异,奥斯曼重军事宗教考量下的人才任用,大明则重文化学识主导下的科举人才选拔。
在威尼斯共和国,作为商业城邦,其人才选拔侧重于商业才能和航海知识。威尼斯的商业家族会培养自己家族的子弟,让他们学习经商之道、航海技术以及外语等,以便日后能在商业领域有所建树,参与到城邦的贸易管理和对外交往中。对于那些有着出色商业才能和航海经验的人,威尼斯会给予他们相应的职位和机会,使其能为城邦的商业发展贡献力量。与大明通过科举选拔文人从政不同,威尼斯更注重商业能力下的人才任用,体现出不同发展模式与人才选拔重点的差异,威尼斯重商业能力考量下的人才任用,大明则重文化学识考量下的科举人才选拔。
在阿拉伯地区,部落众多,各部落内部对于人才的选拔多是依据部落成员在放牧、战斗、调解纠纷等方面的能力来进行。部落长老们会看重那些身体强壮、勇敢机智且能维护部落团结的人,让他们担任部落里的一些职务,如带领族人放牧、负责部落的防卫等。部落之间缺乏统一的、类似大明科举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更多的是基于部落自身需求和传统习俗来确定人才的任用,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与人才选拔形式的差异,阿拉伯重部落习俗主导下的人才选拔,大明则重朝廷统一规范下的科举人才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