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清朝光绪六年,彼时的中国仍深陷于内忧外患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一次次从海上叩开中国的大门,肆意掠夺、侵犯,沿海地区屡遭骚扰,国家的海防形同虚设,过往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台,海上的劣势让清政府深刻意识到,若想抵御外敌、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已迫在眉睫。而国内呢,虽有洋务运动在艰难推进,兴办了一些近代工厂、学堂,可整体的工业基础依旧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都面临诸多难题,但即便如此,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与推动下,北洋水师的筹建还是在这一年正式开启了,它承载着众人的期望,犹如黑暗中燃起的希望之火,试图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为中国撑起一片坚固的防护伞。
据《光绪朝北洋水师筹建录》记载:“六年,北洋水师筹建之事提上日程,朝廷下拨专款,诏令诸臣协同办理。广纳贤才,无论出身,唯才是举,聘洋员为教习,购外洋战舰、枪炮,欲仿西法,练一支劲旅于北洋。然诸事繁杂,筹款艰难,购舰之路亦多坎坷,或遇洋商抬价,或遭他国暗中阻挠,且国内船坞、码头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筹建之难,超乎想象,然众人皆怀报国之志,誓要成此水师,保吾国海疆之安宁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北洋水师筹建之初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可那股为了强国御敌的决心却从未消减。
阿才,是个性格沉稳又踏实的年轻人,做事向来一丝不苟,一旦接手了任务,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力求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他为人忠厚老实,对身边的人都很诚恳,大家都很信任他。不过,他有时候过于保守了,不太敢于去尝试一些新的、没把握的事儿,总是担心会出岔子。阿才本是天津大沽口的一名普通船匠,平日里就在船坞里跟着老师傅们修补船只,靠着这门手艺维持生计。北洋水师筹建开启的消息传来后,阿才所在的船坞被列为重要的筹备之地,他也有幸参与其中,成为了众多为北洋水师建设添砖加瓦的一员,就此开启了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
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船坞,却发现今天的船坞格外热闹,平日里熟悉的工友们脸上都带着几分兴奋与期待。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上头下达了命令,要开始为筹建北洋水师做准备了,这船坞马上就要迎来大改造,还要打造一些新的船只呢。
阿才心里也涌起一股激动,他知道这可是件大事,要是能把北洋水师建起来,以后咱国家在海上就有底气了。没过几天,就有官员带着几个洋人来到了船坞,说是来考察情况,制定改造和造船的计划。
阿才他们这些船匠们都好奇地围在一旁,听着洋人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懂洋话,但看那架势,就知道这事儿不简单。等洋人走后,管事的把大家召集起来,说要挑选一些手艺好、做事认真的人,专门负责打造北洋水师要用的船只,阿才凭借着平日里扎实的手艺,顺利地被选中了。
刚开始的时候,阿才被分配到了一个小组,负责打造船只的龙骨。这可是个精细活,容不得半点差错,阿才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测量、切割、拼接木材,一忙就是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痛,但他心里却很满足,想着自己亲手打造的龙骨,将来可是要撑起咱们国家的战舰呢。
可这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回,在拼接龙骨的关键部位时,阿才发现有一块木材的尺寸不太对,要是就这样用上去,肯定会影响整个龙骨的强度。他赶忙向管事报告了这个情况,管事听了也很着急,这要是重新找木材,又得耽误不少时间,可不用的话,质量又没法保证。
阿才看着管事为难的样子,想了想说:“管事大人,我觉得还是得换一块合适的木材,咱这是给北洋水师造船,可不能马虎啊,要是船出了问题,那可就糟了。”
管事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便赶紧安排人去寻找合适的木材,虽然耽误了几天工期,但最终龙骨还是保质保量地打造完成了,阿才的认真负责也得到了管事的表扬。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船坞里开始陆陆续续进了一些从国外采购来的造船材料和设备,有新式的蒸汽机、钢铁板材等等,这些东西阿才以前都没怎么见过,觉得特别新奇。
可新奇归新奇,要把这些洋玩意儿安装到船上,那可又是个难题了。那些洋人技师虽然懂技术,可他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教中国工人的时候也是敷衍了事,很多工人都学得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