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妇人听了,越发高兴,赶忙跑下楼去吩咐:“别宰啦!别宰啦!去拿些木耳、闽笋、豆腐、面筋,再到园子里拔些青菜,做粉汤,发面蒸馒头,再煮上白米饭,烧好香茶。”
嘿!那些做饭的厨子,平日里都是做惯了活儿的,不一会儿就把饭菜准备妥当,端到了楼上。还有现成的狮仙糖果,师徒四人便尽情享用起来。妇人又问:“几位客官吃素酒吗?”行者说:“就唐大官不喝,我们几个可以喝几杯。”寡妇于是又取来一壶温好的酒,等他们三人刚斟上酒,忽然听到“乒乓”一声,楼板响动。
行者问:“赵妈妈,楼下是不是打翻什么家伙了?”寡妇回答:“不是的。是我小庄上几个送租米的佃户来晚了,我让他们在楼下睡。因为几位客官来了,店里人手不够,就叫他们抬轿子到院子里去请歌女来陪你们,想必是轿杠撞到楼板发出的响声。”行者说:“还好您说了,可千万别去请。
一来我们正处在斋戒日期,二来其他兄弟还没到。干脆等明天他们都进来,我们一家请一个歌女,在您府上好好玩玩,等卖了马再起身。”寡妇称赞道:“真是好人啊!这样既不破坏和气,又能养足精神。”
接着喊道:“把轿子抬进来,别去请歌女了。”师徒四人吃完酒饭,收拾好餐具,大家便各自散去。 三藏凑到行者耳边,小声问道:“我们在哪儿睡呀?”行者回答:“就在楼上睡。”
三藏担心地说:“这不太稳妥吧。我们一路辛苦,要是睡着了,这家人万一再来人收拾东西,看到我们有人滚掉了帽子,露出光头,认出我们是和尚,叫嚷起来,那可怎么办?”
行者也觉得有道理,又走到楼前跺了跺脚。寡妇听到声响,又走了上来,问道:“孙官人,又有什么吩咐呀?”行者说:“我们在哪儿睡觉比较合适呢?”
妇人回答:“楼上就挺好睡的呀,没有蚊子,又吹着南风。把窗子大开着,睡觉可舒服了。”行者说:“睡不了这儿。我这朱三官儿身体有些寒湿气,沙四官儿有点漏肩风,唐大哥只习惯在暗处睡,我呢,也有点怕光。这儿不合适睡觉。”
那赵妈妈下楼后,倚靠着柜栏唉声叹气。她有个女儿,抱着孩子走上前说道:“妈,常言说:‘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现在正值炎夏,虽然没什么生意,但到了秋天,生意就多起来了。您叹什么气呀?”妇人说:“闺女啊,我不是愁没生意。今晚都快打烊了,都已经一更天了,来了这四个贩马的客人要租店房,还指明要上样的招待。我本指望能从他们身上赚几两银子,可他们却吃斋,这就赚不到钱了,所以才叹气。”
女儿说:“他们既然已经吃了饭,也不好再去别家了。
明天再安排些荤酒,怎么就赚不到钱呢?”妇人又说:“他们都有病,怕风,还怕亮光,都要在黑暗的地方睡。你想想,咱家里都是些普通瓦房,哪儿去找黑暗的地方呀?倒不如给他们一顿饭吃,让他们去别家算了。”女儿说:“妈,咱家有个黑暗的地方,又没风,特别好。”妇人问:“在哪儿呢?”女儿说:“爹在世的时候做了一个大柜子。那柜子有四尺宽,七尺长,三尺来高,里面能睡六七个人。让他们到柜子里睡呗。”
妇人说:“不知道行不行,我去问问他们。——孙官人,我家地方小,实在没有黑暗的地方了,只有一个大柜子,不透风也不透光,你们到柜子里睡怎么样?”行者忙说:“好!好!好!”随即让几个伙计把柜子抬出来,打开盖子,招呼他们下楼。行者领着师父,沙僧挑着担子,顺着灯影走到柜子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