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赵国永远不降!

赵国——

大殿上,有大臣慌慌张张的汇报。

“大王,秦军围困邯郸已久,怎么办?”

赵迁此刻心里很烦,从他上位之后,收到的都是坏消息。

哪怕再乐观的人,都会一天比一天抑郁。

“你还要孤怎样?”

赵迁愤然起身:“孤不是说过了吗?全民皆兵,不分老幼!”

“赵人可亡,赵国,不能亡!”

站在最前排的郭开,闭着眼眉头轻挑。

哪怕让邯郸城里所有的黎民全部赴战,最多能凑出三十万人。

三十万临时拼凑的老弱残兵,如何拼得过武装到牙齿的秦国锐士?

这一仗,必输无疑。

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只是难以接受这个结局。

现在还逗留在邯郸的黎民,都是贫苦人家。

有钱有势的权贵,早在秦军抵达之前,全都拖家带口的,提前跑路了。

你以为那群黎民不想跑吗?是他们跑不了。

他们只能被迫的留下来,说得好听点,是为国捐躯,说得现实点,是护卫赵国王公贵族的平安。

然而,赵国≠王室。

世上本无赵人,大家都是周人,他们只不过生活在赵国诸侯的统治地域之下。

之所以灌输赵人思想,最初是为了与周王室割裂,方便统治。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国与家,民与族的概念。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如今周王室烬灭,后来演变成:“有国者即诸侯,有家者即大夫。”跟黎民有什么关系?

只是华夏人念旧。

对于平民来说,赵国亡了,他们的根就没了。

对于贵族来说,赵国亡了,他们的权财,稍微争取一下,也许还能保留。

相对于王宫外面,一群积极备战的平民而言,大殿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赵国大臣,心里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

城外——

李牧并没有参加会议,他觉得自己的身份挺尴尬的。

特别是匈奴将士,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秦人为了统一大业,可以放下仇恨,而匈奴人呢?

李牧回到自己的营帐之中,两个儿子立即迎了上来。

“还是没有泪儿的音讯吗?”

二郎李弘摇摇头:“阿翁,我们曾派人入城,大兄他说,誓死与赵国共存亡!”

“他还说......”

“还说什么?”

“他说,从今以后,与我们,割袍断义——羞与叛国贼为伍。”

李牧虎躯一震,他深吸一口气,瞬间老泪纵横。

或许,他自从加入秦国之后,就已经猜到,有朝一日,会父子仇敌,兵刃相接吧?

世人都骂他忘恩负义,骂他通敌叛国,骂他数典忘祖。

可是,谁又能知晓,他心中的苦楚?

如果不是对赵国失望透顶,如果不是郭开咄咄逼人,如果不是被逼至无路可走,他又怎会入秦?

“阿翁——”李弘和李鲜走上来,微微抱住老父亲,轻声安慰。

片刻后,李牧把泪擦干,他笑了笑:“无妨,阿翁没事。”

“秦王和匈奴王亲临,看来即将要攻邯郸了。”

李弘和李鲜重重的点点头,他们回去换上秦军战袍,跟在李牧身后。

李牧走到阵前,他望向前方这座高耸的城墙,不禁心生感慨。

谁又能想到?曾经养育自己成人、成名的城池,有朝一日,他会亲自率兵攻打呢?

或许是,天命弄人吧?

李牧苦笑着,他低头自嘲一笑,扶着腰间的秦剑,转身离去。

......

邯郸城内——

庞煖正在指挥着新兵训练,在他面前,一个个稚嫩的面孔,眼神坚定,挥舞着比他们身子还要长的武器。

另一边,花白老人正在排队,领取武器,他们蹒跚着脚步归队。

尽管现场密密麻麻的排着队,但是无一人说话。

很安静,也很悲凉。

如今的邯郸,真的很难,因为被秦军围困一月之久,粮草近乎断绝。

没办法,只能节衣省食,宰牛杀马,以此充饥。

贵族们自然不会饿肚子,可是黎民呢?他们之中,有人为了能活下去,为了不挨饿,只能易子而食,真是人间炼狱。

即便如此,没有一个黎民选择出城投降!

庞煖见到此情此景,悲从心来,谁能想到,他们这群军人一直守护的人,有朝一日会与他们并肩战斗。

“此乃我赵国的生死存亡之战!”

“有劳诸君了!”

庞煖双膝跪拜,朝着眼前这群老弱病残,眼含热泪,重重的磕了头。

“庞将军,何必如此?”一名名老者走上前,将他扶起。

老者笑道:“老夫在邯郸,生活了大半辈子,在这里生儿育女,此处就是我的家啊。”

“家有闯贼,该当如何?”

“抗之!驱之!灭之!”

旁边一个个邯郸人高举手义愤填膺的喊道:“没错!赵国永远不降!”

“赵人,宁死毋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