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军阀之女高贵妃,《前秦书》中没有直接记载她被纳为妃的时间,但根据《前秦书?诸宗室世家》中,天正六年高贵妃之子秦欢去世时年四十七,可以推知光宗纳高贵妃也应在宏长初刚刚即位时。高贵妃作为当时中兴义军中重要力量高冰的孙女,光宗纳之为妃,与纳门阀之女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光宗在其糟糠之妻刘皇后死后,面临一个立谁为皇后的选择问题。光宗此时已经与孟贵妃产生了比较深厚的感情,且希望将孟贵妃之子(也就是后来的献文太子)立为储君,因此光宗自然希望能够将孟贵妃立为皇后。但群臣反对,面对这种情况,光宗决定妥协一步,立既是门阀之女,却又没有子嗣的邓氏为皇后,以便日后从长计议:
刘后既崩,孟妃、献文母子当时宠盛,帝遂数欲易太子,而群臣皆谓不可。又欲以献文所生孟氏为后,以寒门,不为士大夫所同(注曰:母子皆不得立)。乃立邓氏为后,以邓氏既为门阀之女,且无子耳(注曰:可缓图之耳)。(《前秦书》卷51中《后妃类》中)
后来光宗也成功实现了其换太子的意图,但是孟贵妃由于出身实在不显,在邓皇后去世后,光宗只得又暂时立冯贵妃为皇后
本来光宗的后宫应该就此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但献文太子的突然去世,使储君的位置出现了空缺。选择谁成为新太子,成为光宗在悲伤之余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此时摆在光宗面前的主要有三个选择:李贵妃之子秦宪、秦栾,高贵妃之子秦欢,冯贵妃之子秦胤。光宗最后选择了秦宪,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秦宪有弟弟,在即位之后可以兄弟互相扶持;第二,高贵妃和冯贵妃一个是军阀之女,一个是门阀之女,如果让她们成为日后的太后,无疑容易形成外戚势大的情况,而杨氏外戚跋扈的教训就在眼前,光宗自然不希望这种场面再度出现:
永庆九年四月,献文太子薨。时光宗有四子,李贵妃生帝与东莱公栾,高贵妃生中山郡公欢,冯贵妃生南阳公胤。光宗以高贵妃家藩岳青州,冯贵妃家河北门阀,恐有外戚之患,而李贵妃家虽富而位卑,将无外戚专权之危,又帝有弟,可以为兄弟之援,遂以帝正位元良,领雍州刺史,镇长安。(《前秦书》卷8《穆宗纪》)
随后光宗由于已经立了李贵妃之子为太子,如果继续保留冯氏的皇后位置,就不太合适了,于是将冯氏贬为了贵妃。
光宗在继承人选择的问题上,体现了其对外戚势力的限制,而这一原则不仅仅体现在此处。回查《前秦书?后妃类》,不难发现光宗时期后妃的父叔兄弟,很少有做到较高官职的,这一点在冯贵妃的父亲冯朴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贵妃父朴,宽仁而好施,待公若私,勤笃不渝,官至司农。后户部尚书阙,人以朴与郜示之言于光宗,光宗曰:“若用妃父,人以我私亲也。”遂用郜示之。朴常与人言曰:“人以外戚进,独我以外戚滞,虑千载之后,美名胜户部矣。”(《前秦书》卷51中《后妃类中》)
总而言之,光宗在安排他的后宫组成时,既注重充分拉拢门阀与军阀,为中兴和巩固统治提供帮助;又注重限制外戚势力的发展,避免后族做大,体现了光宗作为一位集权君主的权力制衡思维与政治智慧。
四、结语
综合上述,在东秦百年之间,后宫作为高层政治的重要部分,其组成与变化,尤其是在高帝、太宗、光宗三朝的组成与变化,反映了东秦朝堂权力对比的变化,同时也对东秦的政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东秦帝国的后宫成员与变动,也是了解分析东秦朝堂政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值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