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看似繁荣的商业扩张背后,实则是金志轩精心布局的开端,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就此在辽国的商业领域中悄然拉开帷幕,金志轩将独自与辽国商人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
金志轩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乱世纷争的格局下,经济犹如国家的命脉,牢牢地掌控经济走向,便等于握住了在三国博弈中克敌制胜的关键锁钥。
凭借着对市场走势敏锐至极的洞察力以及前期事无巨细的周密筹备,他毅然决然地率先对辽国的商业市场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
净洁坊所推出的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无论是那精美绝伦、质地细腻的丝绸织品,还是巧夺天工、造型雅致的陶瓷器皿,亦或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手工制品,无一不以其超高品质与极具吸引力的合理价格,迅速在辽国的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成功吸引了辽国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刹那间,原本由辽国本土商户所牢牢占据的市场份额被大量地蚕食鲸吞,辽国的商人们顿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们的市场主导地位开始摇摇欲坠。
辽国的商人自然不会甘心坐以待毙,他们迅速联合起来,意图通过压低价格、囤积原材料等一系列手段进行绝地反击。
然而,金志轩对此早有先见之明与周全的应对策略。
他充分动用自己在南朝以及其他地区广泛分布的商业资源,巧妙地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使得生产链得以顺畅无阻地运转,净洁坊的商品供应源源不断,丝毫不受辽国商人反击策略的影响。
不仅如此,金志轩更是别出心裁地积极与辽国一些中小商户展开深度合作,他慷慨地给予这些中小商户更为优厚、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条件,成功地将他们拉拢到自己的商业阵营之中。
如此一来,辽国的商业阵营内部即刻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大商户与中小商户之间矛盾丛生,嫌隙渐深,整个辽国的商业市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与纷争的泥沼之中,各方势力相互倾轧,局势愈发错综复杂。
在这场不见硝烟却危机四伏的商业战争里,每一个决策的制定、每一次行动的实施都紧密关联着各方的切身利益与得失荣辱。
金志轩独自谋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的终极目标绝非仅仅是在辽国的商业市场中获取微薄的利益,分得一杯残羹冷炙,而是要通过这场旷日持久且惊心动魄的商战,逐步实现对辽国经济命脉的全面掌控。
唯有如此,方能为南朝在三国对峙的微妙局势中赢得绝对的战略优势,让南朝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得以稳固根基,进而为其谋求更为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与光明前景,使其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十三娘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仅是要在南朝开辟出一片商业新天地,更是要与远在辽国的金志轩遥相呼应,形成一股贯穿南北的商业势力,从而为南朝在这三国角力的大格局中增添厚重的筹码。
陈柯雷厉风行,着手处理杨渊留下的官员事宜。她依据官员们过往的罪行轻重,果断地做出裁决:那些罪行较轻者予以降职,使其在新的岗位上戴罪立功,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责与使命;罪行中等者则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远离权力中心,在艰苦的环境中反思过错;而那些罪行累累、民怨沸腾者,或被流放至荒蛮之境,余生在困苦中忏悔,或被直接砍头,以正国法,以平民愤。
处理完官员之事后,陈柯与司徒沐开始深入商议重新规划南朝的规则。他们深知,旧有的制度在历经动荡后已显露出诸多弊端,若要南朝在这乱世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
在朝堂架构方面,他们重新划分了各部职能,使其更加明确且相互制衡。例如,将原本臃肿的财政部门进行精简,设立专门的理财司、赋税司与库务司,分别掌管财政收支规划、赋税征收管理以及国库物资存储调配,避免权力过度集中而滋生腐败。
对于地方治理,陈柯提出了加强郡县制管理的方案。赋予郡守与县令更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定期派遣巡查使到各地巡视,考察官员政绩、民生状况以及地方治安等,确保地方官员能够切实履行职责,为百姓谋福祉。
在军事制度上,借鉴他国的长处,对南朝军队进行整编。建立起更为严格的士兵招募、训练与晋升体系。
招募士兵时注重身体素质与品德素养的双重考核,训练过程中强调实战技能与战术配合的培养,而晋升则依据士兵在战场上的功绩以及日常表现,公正公平地选拔将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