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陶心情很好,说道:“该准备的都准备了,没准备好的也不在这几天的功夫。倒是今年的科举会考什么题目,不知大伙有什么想法?”
押题,是考试之前学子们最喜欢干的事情。
科举制度虽是从隋朝建立,但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宋朝。
从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立国到现在小二百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已经高度成熟。
成熟的同义词就是僵化,僵化的制度之下便会具现出许许多多的规律,比如科举策论的出题规律。
于是乎,每年都有押题的人,而每年策论的题目,都与大伙押题的方向大差不差,只要认真分析,总能看出端倪。
因为策论的出题方向,往往与朝政的方向直接相关。
简言之,朝廷想干什么,策论就考什么。
按照之前的分析,科举的主题便是和议。写策论的时候,只需要把握住一个大框架,那就是在皇帝陛下的英明带领下,在秦丞相的大力支持下,朝廷通体协作,上下努力,终于与金人达成了和议的伟大成果,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我们要感谢皇帝陛下,感谢丞相,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努力奋斗,为大宋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只要框架能站住脚,方向肯定不会出问题。至于文章能写得有多出彩,那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可是现在秦桧已经死了,李申之成了和议的关键人物。
这样一变,文章就不好写了。
难倒说和议是在赵官家跟李文林的努力之下达成的吗?李申之分量不够啊。
再说了,既然和议已经彻底落下帷幕,那么国策接下来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只是短短的时间之内,谁也不敢拿出一个定论来。
毕竟是一考定终身的科举考试,大家都想钻研得更加精细一些,把题押得更准一点,让自己的胜算更高一些。
韩平是学子们的领袖,虽然被李申之在解试的时候压过了风头,但是李申之几个月都不露一次脸,被学子们视为放弃了学子领袖之位,大家依然把韩平当做领袖。
韩平当仁不让地率先发表意见:“既然和议已经达成,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刀兵之祸。接下来,该当考虑如何富国强兵了。”
范成大也做同样的想法,说道:“韩兄说的是。既然和议已成,那么国泰民安便会是主基调。然而富国强兵也有许多策略可以选,笼统地说出来只是平庸之见。咱们需要猜到朝廷会选择哪些具体的举措,才能在省试的策论中脱颖而出。”
“陆兄,你如何想?”范成大说完之后,顺带请教陆游的想法。
陆游这段时间一直寄居在临安府学之中,他与范成大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两个人好得就要穿一条裤子,形影不离。
陆游说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虽然和议已经达成了,咱们依然不能轻视金人的狼子野心,一定要小心防备,整备军事。”
经过李申之这么长时间的耳濡目染,陆游依然是那个愤青。
众学子里面,李申之和韩平都是明白人,范成大也颇知道些人情世故。听到陆游的话,他们无奈的相视苦笑,都觉得陆游的科举又悬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谁知陆游话锋一转:“但是科举么,我是不会这么写的。申之,你打算怎么写?”
“你们这么看着我干什么?”陆游一脸地无辜:“难倒不需要先考中了科举,再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吗?”
“是的!”
“应该的!”
“必须的!”
李申之,韩平,范成大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想法一致:我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