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敌人已经来了

天亮了,战士们都做好了作战准备,来到了坑道头顶的阵地上。

大家各自将面前被炸开的土堆填好,或者将被埋上的阵地挖开,然后将一些手榴弹放在手边,整个人便放松了下来,倚靠着阵地闭上眼休息。

刘能看着大家不停忙乎,于是便拉过小孙问道:“大家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不撤回坑道?难道不怕鹰酱进攻前的火力打击吗?”

小孙白了他一眼,不过还是回答道:“怎么可能不怕?不过鹰酱又不是每次都会以炮火开路,他们也是会发动偷袭的。”

“如果他们发动偷袭的时候咱们没在阵地上,那岂不是就要把阵地白白拱手让给他们了?我们才不会干这种事情呢。”

“那敌人的炮火打过来怎么办?用人命硬扛吗?”刘能再次问道。

小孙不由得吐槽道:“看来你们那会儿的确是没怎么打仗了,这点基本的事情都不清楚。”

“看到那面的洞了吗?那叫防炮洞,是用来躲敌人的炮弹的,敌人打炮攻击的时候我们就躲进去,炮击完了我们再回阵地,以便解决掉他们的进攻。”

刘能顺着他指向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在阵地的交通壕中,有一排紧贴着进攻方挖的洞,土洞不大,但是容纳一个人还是比较容易的,只不过没办法站着,只能蜷缩在里面而已。

刘能立刻明白过来,这就是防炮洞,也就是后来的猫耳洞。

所谓的猫耳洞,是一种简单到了极点的防空洞。

起初是倭寇首先使用的,他们攻进来之后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尤其是少数兵力出击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游击队的偷袭,所以他们才发明了囚笼政策,建立起了炮楼来困死游击队,而那些不适合建炮楼又必须防守的地方,倭寇就在悬崖峭壁上挖了许多坑洞和崖孔,仗着火力来进行防御。

不过这种战术很快就被游击队学会了,并在军中广泛推广,成为了对抗倭寇的利器之一。

在解放战争之中,华东野战军率先在堑壕侧壁挖掘猫耳洞,有效抵御了敌方优势的炮火袭击。?

这种战术在历次大战之中,充分证明了对于敌人拥有的优势火力有着极强的抵抗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前线部队的伤亡,于是就被志愿军带到了半岛战场上。

去年八月份,鹰酱和兔子在谈判桌上翻脸,并随即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在这两次攻势中,志愿军与配合作战的人民军真正领教了什么叫真正的“火力优势学说”。

鹰酱的一个师为了攻占一座小山,20天就发射了36万发炮弹,后来攻击文登里地区东面的851高地,单是105毫米重炮炮弹就消耗了40万发,迫击炮则打得更凶,最后不得不从后方基地紧急空运补充。

面对这种局面,志愿军很快便想起了在解放战争中使用过的防炮洞,这种洞宽将近1米、深1米多、顶厚2-3米,挖掘起来非常容易,对于敌人的炮火攻击和飞机的轰炸,只要不是打到洞口,里面的战士基本上都会毫发无伤。

现在志愿军的坑道,实际上就是在一场战斗中无意间发明出来的。

当时鹰酱的火炮非常猛烈,炮弹密度进一步增大,简陋的猫耳洞就有些力不从心。

志愿军战士们就把洞往深里挖,为了避免重型炸弹产生的冲击波,在挖洞时还往往拐90角的直弯继续往里面挖。

结果挖着挖着,某班的两个洞一个左拐,一个右拐,恰好对接连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U形小坑道。

也不知道如果鹰酱现在知道了这件事情,会不会好好惩罚一下当时对志愿军发动超量炮击的范弗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