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发展,还是发展

陆少峰将三个小子的工作都作了具体分工,一个专门钻枪管,一个专心做轴承,一个做短枪部件。轴承也是急需的,要用来改装马车的转动部分。

马车的大部分部件,被分散发包出去,由几户木工坊承制,关键的转向机构等,由陆少峰亲自动手。

想尽快把玻璃制造出来,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产品线,更有意义的是用玻璃器件做化学试验。在安排了三个小子的工作后,陆少峰的重心就放到玻璃的研制上,仅每天抽时间检查一下三个小子的工作进度。

从原理上讲,制作玻璃很简单,原料也容易找,石英砂就用河砂,纯碱也能买得到,石灰石可以自制,备齐了这些基础原料就可以动手,缺的是配比,这只能是一步一步的试。

三个人都很关注玻璃的烧制,做好准备工作后,三个人又开始一起攻关。

等待着炉温升高的空闲,赵志伟拿出一个清单,上面列出不少玻璃制品,从玻璃摆件、玻璃用具到玻璃镜等,品种有十多种。赵志伟指望着这些赚大钱呢。

小主,

陆少峰则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列出要做的实验用试管、酒精灯、量杯等,品种也不少。

李子强的需求比较简单,希望能造出合用的望远镜,现在带过来的三支镜头都用了,望远镜数量太少,也不是定制的,不太好用。

畅想的过程很美好,过程还是一样的曲折。

第一炉玻璃水出来后,透明度不好,还有花花绿绿的杂色,基本上看不出有后世玻璃的点点影子。

好在搞发明几个月了,知道这是正常的,如果第一炉就能出成品,玻璃早就面世了。

照样是从温度和材料上找原因,这次较炼钢时有经验了,材料的配比上陆少峰开始就用上了简单的方法论,在纯碱和石灰石的用量上做精心地做了计划,从前后两炉的品质变化上找规律,这样会加快试错的过程。

到第四炉的时候,玻璃已有些实际可用了。除了颜色还有些偏蓝外,跟后世的普通玻璃相比,已没有什么区别。

偏蓝的玻璃也是可以用的,如用来做玻璃窗或玻璃容器已没任何的问题。

到这个程度,除了进一步消除杂色外,三人决定根据现状,做些产品出来试试市场。

其中平板玻璃也不追求太平整,不与后世的浮法玻璃比,就是趁玻璃熔液刚刚开始固化时,用工具压制成大致的厚度和长宽,这不影响使用。

只是玻璃熔液的流动性不好,用模具成批量制造不出好的产品,那就跟后世一样,拿一根长长的管子吹制吧,这个工作得找人干,三兄弟既没经验也不想为此浪费时间。

边做产品边找完全消除杂色的办法,玻璃的制造算是有一个结果。陆少峰让赵志伟安排好生产的人手,在每一次开炉前将改进后的配方交给工人,便去忙其它事,等这一炉玻璃出来后再查看效果。

又是一个月快过去了,这一个月的成果还是很丰富的,造出了玻璃器,水力机床也正在做再一次的升级。这一次陆少峰准备从机床的结构、功能和精度上做大幅的升级,这样就初步定型,再根据需要做最终的定型,以后在机床上就暂时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四轮马车已组装好第一台,赵志伟主动承担试车任务,在基地上撒欢地测试,从转向到制动,再到配件的更换。做了些小改进后,四轮马车也算是定型,因为要开始新的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