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在一次员工招聘会上,见到那家公司的一名业务员。说到这个事,她还义愤填膺,说最后还欠了她两个月的工资没有发。只有两人的时候,她透露了一个小道消息,那家公司背后的老板是那个谁。
为了避免再次和那个公司发生瓜葛,徐军准备提前下手,绝对不让那家公司冒头。徐军准备了两手,决定仿效那家公司在东山省成立一家公司,不过不是加工服务处,而是代理商。
另一个就是先想办法让那个高管和财务消失一段时间,打晕带走的那种,自己的公司和直供中心达成合作后,再放出来。免得出来再祸祸自己,上一世自己在东山省的好口碑都快让这两个货给败光了。
对这两个人徐军的印象非常深刻,根据他们当年吹过的发家史,在一家小电器维修店找到他们,在夜里直接打晕收进空间带走,大半年后再放出来,彻底绝了他们携款五百多万外逃的机会。
绝了后患后就边在泉城找合适的房产,边慢慢跑起了客户,这次不能像上一世一样,只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组织起了二十多所学校到京北现场选书。
当时可是一团糟,去出版社现场采购,没有联系好不说;就是在库房选的书也是问题多多,一本书库房肯定没有那么多的数量,联系出版社的时候,出版社也会出现缺书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到货率;
虽然不要盖章、加磁条等等服务,加工中心和综合处也是状况多多,不是发错货,就是出货慢,更过分的是把理工类的图书送到了体育大学。
六十多位老师的招待工作也做的不到位,没有让老师吃好,住好,出行还得挤公交和地铁,想想都窝火。
徐军当时是四处灭火,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把采购老师的脾气理顺。虽然一次采购了400万并全部回款,让徐军放了个卫星,可也是操碎了心。
这次徐军就不用这么着急了,准备先利用一两个学校,把所有的采购流程给理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