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清国海军衙门的成立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清国急需一个好教员,急需一个像琅威理一样负责任的高级军官。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开端呀!华夏有句老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我们务必要致电英政府,促使他尽快来华!
虽然说,海事的领导权目前确实在我们手中,但为了我们两国的利益,特别是为了我国的持续受益,我们应当将它死死地继续拽在我们的手心当中!”
不可否认,琅威理为北洋水师向国际化海军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但他同时也是英安插在北洋水师的一把控制锁,至于大是大非面前,孰轻孰重,大多数清廷官员心里,都还是有一杆大秤的。
当然,对于彼时的洋人都是到清国来瓜分政治利益,这句话也不尽然。
光绪遍览夷务清本。
发现了许多来华的传教士,在教堂的附近开办了教会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中学,基本都是免费的。
让一些读不起私塾的孩子们,都有了识字读书的机会。
客观来讲,当时确实有不少的神父是带着理想主义,带着上帝的信仰,来到清国一边传教,一边无偿帮助一些穷苦人家的。
其中,还有较为着名的美驻华公使蒲安臣,恭亲王对此人评价甚高,讲起他来,那是滔滔不绝,唾沫星子差点都要飞到光绪的脸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林肯总统任命蒲安臣为驻华公使。
蒲安臣代表美与清国打交道时,一改往日同僚对华嚣张跋扈,蛮横欺压的态度,改而实行将心比心,真诚相待的缓和政策。
他一再向其他列强提出倡议,呼吁在清国展开公平公正的外交活动,要取代武力外交,要维护清国的合法权益和领土完整。
都说真诚永远是第一必杀技,这蒲安臣在华的外交实践中,逐渐赢得清政府高层的大量好评,成为清廷最信赖的外国公使,没有之一。
六年的驻华公使任期届满后,蒲安臣在卸任归国前,又应恭亲王之请,摇身一变,成为了清政府的外交说客。
在得到两宫太后的恩准批复后,由蒲安臣带队的中外使团正式出洋访问。
他的外交第一站便来到了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