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津门包子’的小册子在拿号的时候随同发放。
对方听到苏木是从外地过来吃包子的客人,就免费发了一本。
小主,
薄薄的小册子,发放的时候口号喊得很带劲儿。
“把最好吃的包子还给老百姓。”
这话……有点意思。
册子里有‘狗不理包子’的制作配方,详细的制作步骤,但凡是个人,拿到了这个册子,一定可以还原出狗不理包子的味道来。
这年代的人还真是淳朴啊。
几十年后的商业氛围,可不是这样的。
“65号,65号……”
柜台里面又出来了两大盘包子,用的笼屉是方方的,一屉80个包子,看着就很有食欲。
苏木从柱子后面艰难的探出头来。
“同志,65号,我的。”
“一个人吗?一趟你拿不了,我给你放这里了呀。”
里面的伙计是个三十来岁的青年,忙的满头大汗却也依旧态度和蔼,心平气和的解释着。
“谢谢您嘞。”
可能是听出苏木外地口音,对方还善意的乐呵了一下。
四盘60个包子,苏木一个人几乎包圆了大半笼屉。
扒蒜、倒醋,夹起一个包子塞进口中……
酱汁浸泡过的包子皮带着浓浓的肉香味儿,一下子就充斥了苏木整个口腔。
两口一个,苏木一口气吃了仨,才稍作停歇。
狗不理包子,果然名不虚传。
一个人独占了半张桌子,苏木这种吃法让对面拼桌的一对母子看傻了眼。
几年的饿死鬼投胎啊,吃成这熊样子。
再看看他面前并排摆着的四大盘包子,垒成小山似的……
苏木笑了笑。
一顿吃下去也不是不行,但苏木觉得没必要。
三个包子吃的狼吞虎咽,后面的包子就变成细嚼慢咽了。
1盘15个包子吞进肚,苏木去拿了两个牛纸袋打包带走。
福特烈马在街边巷尾的注目礼中缓缓驶离。
苏木出津门前,去专门买了两大兜麻花,专挑1000克一个的大麻花。
大的可以敲碎,小的嘛,吃着忒不过瘾。
“师傅,我7号。”
“嚯,小伙子,那您可得多等一阵子了,刚蒸上,要不我先紧着后面的来?”
苏木路过狗不理包子分店,看到没什么人排队,一不小心就又停车走了进去。
印象里几十年后的狗不理跟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除了名字被继承了,其他都毫不相干似的。
把苏木都吸引成这样,可见是真好吃。
150个包子的量。
从私人角度来讲,也就苏木的钱票凑手能舍得买吧。
其实他已经有了狗不理包子的秘方,完全可以自己做好了再搁起来。
但空间不是处于升级状态嘛,苏木懒得费劲。
也无从费劲。
真让他搁厨房里忙活着一笼屉一笼屉的蒸包子,他也会烦。
从津门市区穿出来,前面丁字口。
往北拐是回京城,往南则是去泉城。
苏木犹豫了两秒不到,一脚油门朝南边飞驰而去。
醒来这么久,也该是去看看泉城那个小家的时候了。
不知道尤凤丹变没变味儿。
听说泉城的泉水挺养人,特别是女人。
住久了都会膀大腰圆……
五个多小时之后。
泉城大纬二路的两侧路灯已经亮起了。
苏木终于在颠簸中来到了熟悉的环境。
熟门熟路的往北,在经三路左拐,摸索着回到了他的家。
自家房子多,安置的小家多,其实也不算什么好事儿。
要不是苏木记忆利害,差点都找不到家门口。
过去门前是个宽敞的能够错两台吉普的宽阔平地,现在只能停一辆车了。
南边那户人家的后墙跟起了一排小房子,像是储藏室之类的,门口还停着一辆长江250摩托。
苏木从车上下来,手里拎了一个纸盒子。
里面现在是几根大麻花,但既然拎在苏木手里,也可以是任何他空间里有的别的东西。
关键还得看尤凤丹缺啥。
吱嘎一声,苏木推开了院门。
院子很整洁。
中间是十米多宽的水泥路,两侧拢了小菜地,院墙上也爬满了翠绿色的藤蔓,有黄瓜、丝瓜在绿叶之间藏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