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比如,早期生产型的变速箱可靠性很糟糕。

再比如,1941年底到42年大溃退期间生产型的焊接质量存在严重瑕疵。

由于大量使用了非熟练女工和童工,坦克正面和侧面钢板的焊接处有时甚至会存在数毫米到十几毫米的夸张误差缝隙。

t34的装甲在也存在技术瑕疵。车体采用的布氏硬度较高的钢板材料本来有利于压碎小口径炮弹,但由于冶炼工艺相对粗糙,使得车体钢板在炮弹打击下有时会出现背板损伤飞溅的情况。

而炮塔所使用的铸造钢板的气泡和砂眼也较多,使得实际防护达不到其设计的理想要求。

在战争中期战局吃紧失去矿区而缺乏稀土材料的危局下,t34的装甲韧性在其原有设计指标上又进一步下降,常常会出现被小口径炮弹击中后虽未击穿,但装甲碎裂的现象。

t34坦克的人机功效也存在问题,1941年型的炮塔外形基本源自a20坦克,而这样的外形原本是为装载45mm火炮所设计的。

在t34上装上L11和F34 76mm火炮后,炮塔内空间显得非常狭小:乘员的水平活动空间不足,车长和装填手胳膊和肩部难以伸展,在冬天穿上厚厚的棉衣后尤其如此,这也使得设置在炮塔侧面的观察口形同虚设,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态势感知能力。

并且这种侧面向内倾斜,过分追求小外形轮廓的炮塔,除了减小投影面积以外,并不能提供多好的防护,其45mm到50mm左右的厚度水平,和车体正面45mm/60度的防护水平也很不相称。。。

而t34炮塔和车体的设计,也似乎颇有种倾斜装甲原教旨主义的偏执。

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那么值得肯定的是,车体正面和侧面的倾斜装甲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坦克的跳弹能力和防御力,与之相比的是,t34/76 1940和1941型的炮塔侧面和t34整个家族的车体后部也使用了相当程度的倾斜装甲就显得没什么必要了:

这两个部位的倾斜装甲不但对防护没什么实际增益,反而限制了乘员舱室和发动机舱室的可用空间。

并且可用空间不足的侧面倾斜装甲和占用空间的克里斯蒂悬挂的结合,还使得车体内容积原本相对宽阔的t34在实际的车体使用空间上也不如同期的尺寸更小的三号坦克。

其他的重大缺陷也包括并不限于,t34瞄准镜和观察镜质量较为低劣,t34/76的电台质量不良,并且早期仅有车长车采用电台,指挥不得不使用旗语。

可以说以上种种缺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t34实际作战能力的发挥。

综合来讲,早期的t34由于不良的观察瞄准系统,堪忧的可靠性等问题,以及车组乘员训练的不足,严重浪费了t34的纸面性能优势。

冲入德军重围横冲直撞的t34尽管数量也不少,但也难以在德国反坦克炮和坦克的侧后夹击下生存。

更因为以上所述的电台的不良和缺乏,使得很多时候在同一个区域拥有数量优势的t34,也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接着在一片迷茫中,被数量更少,纸面性能更差,却没有以上问题的德国坦克和反坦克炮兵击溃,而这也是苏德战争头一年的常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1940年到41年的苏德蜜月期间,苏联曾经从德国进口了几台三号e/f型坦克。

随后在测试场对t34和三号坦克的对比也让苏联人发现,三号坦克除了火力和装甲防护不如t34以外,其他大多数性能尤其是乘员工作环境远胜t34,这也刺激了苏联在1941年在借鉴了kv1的悬挂和三号坦克一些设计的基础上准备研发t34m坦克。

小主,

尽管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使得t34m的研发工作被打断,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基础版本的t34远非一款成熟的设计。

首先,其设计师科什金团队和所属的哈尔科夫厂,不但吸收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大纵深战略的精华,更对于未来战争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做出了足够的预判:

在同时期的英法还钟情于将坦克区分为“步兵坦克”,“骑兵坦克”或“巡洋坦克”等不同功能的时候,t34就采用了一种类似universal tank,也就是万能坦克的“三合一”的思路。

科什金赋予了t34在定位上整合npp(步兵支援型),dpp(远距离步兵支援型),和pp(远距离行动型)三种功能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中型坦克”。

最终的结果就是t34在主要性能上都基本做到全能和全面。这种全面也充分体现在了以下的几点:

1.率先装备了76mm大口径长身管火炮,L11和F34是两型身管较长,初速较高的76mm火炮,尤其是f34。

这赋予了t34/76优秀的反装甲能力和反人员能力。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种同类坦克能够装备像t34/76的f34这样有效的火炮,哪怕是同样装备75mm级别火炮的四号和b1坦克都只是分别属于短身管火炮或旧式火炮,在反坦克性能上都不如t34。

2.较早的使用了中等厚度的大倾斜装甲,45mm的60度法线角钢板带来的在1941年首屈一指车体正面防护水平,在1940年到1941年其正面车体足够防御除88炮以外的绝大多数反坦克炮的直射。

3.v2发动机尽管早期频繁出现可靠性问题,尤其是所配属的空气滤清器运转不良,但是仍然为t34提供了500马力的充沛动力,事实上这是1940年到1941年最澎湃的发动机。

总得来说,在1940到1941年以前量产的坦克里,只有kv1坦克装备了和t34/76性能相当的76mm口径级别的中长身管火炮

正是这几个关键性能的综合,赋予了t34在诞生之初划时代的地位。

尤其是考虑到t34/76对德国和丑国同类装备的性能时间差,也就是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到1942年下半年四号f2型坦克和早期的谢尔曼出现为止,丑国和德国,没有一款坦克在总体硬性指标上可以匹敌t34/76坦克。

t34作为苏联的主力坦克之一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都享有者足够大的硬指标优势。

尽管德国在此一年的时间里,所装备的搭载50mm火炮的三号坦克和装备短75mm火炮的四号坦克由于拥有三人炮塔以及子系统的工艺优势。

能够比t34更好的发挥出装备的水平,也可以通过更加老练的战术和指挥能力消灭制造工艺“粗糙低劣”t34坦克。

但是t34的性能优势依然带给他们很大的震撼,这一点也让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德国军官对t34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且t34倾斜布置的装甲外形深刻的影响了德国随后豹式坦克的设计。

后世所流传的“t34神话”也正是来源于此时间段。

而对于1944年1月投入生产的t34/85而言,尽管由于豹式坦克的存在,使得t34/85的硬指标优势也不复存在,但是t34/85依然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30吨级坦克之一(豹式坦克45吨)。

并且毫无疑问,相对t34/76而言,t34/85是一款相对成熟的设计。

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德国的装备序列开始了跃进。

随着虎式与豹式坦克的出现与规模装备,毛熊人发现他们的f34火炮已经完全不足以伤害这两型坦克了。

更何况德国的三号和四号坦克也在42到43年也开始把正面装甲提升到了70mm到80mm的水平,提高了其面对f34 76mm火炮的生存性。

因此,作为对德国装备更新和对库尔斯克之战惨胜反思的产物,1944年诞生的t34/85在t34/76的基做上做出了大量的改进:

先是配备了和su85同源的d5t 52倍径85mm火炮,接着又改成了重量更轻且身管更长的zis s53 85mm火炮。

同时t34/85更大的炮塔也带来了乘员配置上的改变,炮塔里增添的炮手终于把车长从过去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由此,车长终于可以专职进行观察和指挥了(并且还拥有了一个专属的全向车长观察塔),再加上炮塔内空间的实际增幅,t34/85的整体人机功效比t34/76获得了很大的改善。

最后,t34/85将炮塔的正面防护提高到了90mm,侧面也提高到了75mm,一举扭转了自t34/76以来炮塔里的乘员比车体里的乘员更容易死”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t34的另一个无法忽视的优势在于,其令人赞叹的通用性。

战时的设计师给t34开发出了一系列变型车,主要的有包括su85,su100和su122等。

这些变型车在达到比t34更优秀的单项性能目标的基础上,由于都使用了相同的底盘和动力系统,所以完全可以在不对生产线进行太大变动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也由于不同的变形车之间可以通用大部分零件,甚至部分大件都可以整体调换,所以也具有生产和战时维护上的双重便利。

在1944年出现的su100坦克歼击车不但使用了威力强大的d10s 100mm反坦克炮,还拥有呈45度布置的75mm的正面倾斜装甲,使得其防护也超过了t34/85的水平

而从通用性的角度来看,德军则显然反其道而行之。

德国人给每一款坦克歼击车,突击炮以及自行火炮都配属了不同的坦克底盘和上部结构,不同的底盘之间的区别又很大。

而所采用火炮的种类也过于繁多,光是源自pak40火炮及改进装车的型号就有不下四五种且炮弹不能完全通用。

这些问题导致了德国的生产时常会出现由于火炮或者车体数量的短缺造成的产能浪费,以及底盘种类繁多给后勤和生产带来的巨大压力。

而若是从后世的上帝视角回溯的话,t34所采用的后置变速箱布置确实也比较适合为前部战斗室使用更厚重的装甲和更强大的武器预留出足够的纵向空间和重量,同时因无需传动轴而降低的车体高度也有助于降低火线和减小防御面积。

这也是设计师能在其底盘基础上进行改进来满足更佳性能目标的原因。

实际上,对于t34/76和t34/85,考虑到着两者在战争中所使用的时间,前者更符合理想的universal tank也就是全能坦克的设计,而后者随着对手和盟友坦克的更新换代,性能上的领先优势已经基本丧失(当然在同吨位的条件下,t34的性能还是出色的),但是凭借着其优秀的底子和巨大的生产数量依然是苏联最赖以指望的中型坦克。

而对t34的争议性评价就是如此:t34/76在战争初期享有纸面上的巨大性能优势,却受到了工艺,人机功效和兵员素质的限制,未能扭转战局,但非常优秀的主要性能却受到了被其震撼的对手的高度评价,这是t34“神话”的起源。

战争中期随着虎式和豹式的服役,t34/76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殆尽而常常被虎豹等单车性能更好的坦克轻松击毁,这也成为了日后军迷疯狂贬低t34的谈资。

而随着1944年的t34/85的出现,我们对于t34的评价又逐渐趋于理性,那就是作为一种合格的拥有一定质量和巨大数量的“胜利坦克”,在战争中发挥了其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