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副炮方面,科罗拉多级采用了12门127毫米高平两用副炮,他们被布置在舰体中部艏楼甲板两舷侧。
其实这种布局方式并不适用发挥副炮的火力。
另外,他还安装了高射炮32门,20毫米高炮60门。
科罗拉多级舰体中部设有两具烟囱,前后各有一具笼式主桅杆,前部的设在艏楼上,后部的单独布置。
(后来笼式主桅被拆除)舰艉设有一部吊车,用于回收两架水上飞机。
科罗拉多级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
由于此时丑军并不怎么重视航速,因此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航速仅仅有21节,是Big7中最慢的一级战列舰。
满载燃油4570吨,续航能力非常强,可达到海里/10节,9700海里/18节。
虽然听起来航速还没有特拉华级快,但吨位在那摆着呢,火力也很强大,两艘船不可同日而语。
在装甲防护方面,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侧舷主装甲带最大厚度343毫米,水密隔舱343毫米。
炮塔正面装甲是最厚的,达457毫米。
侧面及后方厚229至254毫米,司令塔装甲406毫米。
这才是真正的超级无畏舰,走的就是大炮轰鸣的路线,想想,要是没有航母的出现,大海里有什么能跟这样的钢铁巨兽相抗衡?
作为丑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当然不可能卖了,所以他也没问,问了相当于自取其辱。
不过第二天一早,他还没琢磨明白要不要买下战列舰的时候,史密斯又上门了。
这会他可不是空手而来,而是带了一本相簿,打开来后,全是飞机照片。
“史密斯,这是什么意思?”
“嘿嘿,亲爱的朱,作为一名优秀的军火商人,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我决定向你推荐一款全新的商品!”
“飞机?”
“是的,我亲爱的朱,你可能还不了解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你认为战列舰是无敌的吗?不!战列舰也有克星,就是飞机!”
朱传仁哭笑不得,这个史密斯还真会见缝插针。
不过论起对飞机的了解,八个史密斯加一块也不如他一个人。
事实上,飞机从一开始介入战场,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在攻击环节上,更多的是作为“军队之眼“的能力。
法国人早在拿破仑战争和后来的普法战争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气球进行侦察,因此后来采用飞机空中侦察也算得上是他们很熟悉的一种战术了。
在战争中,飞机首次重大贡献可以说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英国和法国的侦察机发现了德军战线的一个缺口,英国和法国向这个缺口发起攻击,并得以分割德军,借此将其击退。
所以飞机刚开始在一战中扮演的就是“侦察兵”的角色。
在一站中,大多都采用堑壕战的战术方式,为了可以确定敌人的行动和位置,飞机会在战场上空飞行,用拍照技术手段来为自己的军队输送情报。
因此飞机的首次使用是为了侦察,飞机也就这样成为了收集敌方战壕内信息的唯一手段。
但这会的信息全靠肉眼识别,所以经常也会闹笑话,误报军情。
当时,战斗都在各个战壕的泥泞中进行。
虽然飞行员可以飞越敌人防线,带回关于敌人的阵地位置、弹药位置等情报,但因为毕竟在天空之中,从上往下看,所有的士兵都好似在泥巴地里打滚。
因此会导致有一些飞行员会没看清报告了错误的情报。
有一次一个德国飞行员甚至报告说,一支英国部队正乱糟糟地跑来跑去,而且是一种极度恐慌的感觉,但其实英国的这支部队,他们正在踢足球。
因此,在一站中,地面上的军官有时候并不愿意相信飞行员的观察,地面上的军官觉得,飞行员可能会夸大他们所看到的东西。
随着战壕系统的发展和复杂程度的提高,飞行员越来越难以准确记录地面上发生的情况。
不久之后,一些英国观察员认为,用他们的相机拍摄敌方战线会更容易、更准确。
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各国的空中观察家抓住了,并加以模仿。
于是在1915年年初,正式的航空摄影被引入。
最早的照片是用手拍的,但使用附在飞机上的照相机,空中侦察效果最好。
侦察机上有两个人,一个飞行员和一个空中观察员。
德国人和英国人每天至少对整个前线拍摄两次。
战后,英国估计它的飞行人员在战争的四年中拍摄了50万张照片,而德国计算出,如果你把它们拍下来的所有航拍照片并排摆放,它们将覆盖,德国六倍大小的区域。
到战争结束时,照相机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4572米处拍摄的照片甚至可以看到泥土中的脚印。
空中侦察是一项危险的工作。
拍摄敌方阵地的照片要求飞行员笔直平飞,以便观察者可以拍摄一系列重叠的图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使得他们很容易成为目标,因此也有很多军人为此牺牲。
除了观察敌军的情况,地面部队还发现了飞机的其他用途。
炮兵部队无法看到自己是否击中目标,因此在目标上空盘旋的飞机可以发送信号,帮助部队调整瞄准。
飞机还担任联络巡逻的工作,跟那些与指挥部断绝联系的步兵部队进行联络。
飞机会向其他部队警告迷路部队的位置,这样它就不会被自己的部队误伤。
这些早期的飞机没有安装无线电装置,若有关敌军动向的信息需要迅速传达,飞行员就会将消息装在加重的袋子里,然后向地面部队投掷消息。
但其实,这样的传递信息方式在一战也有很多问题。
理想情况下,飞行员可以安全降落到自己营地,然后把观测结果亲自交回本部,但在基建设备不完善的一战,并不是所有飞机都有地方可以降落。
而像是加重的信息袋,经常会因为落在树上、被风吹走等等问题,让地面部队根本接受不到信息。
一直到了1915年,机械师才开始慢慢加装无线电设备,慢慢的也可以用摩尔斯电码向地面的发送信息。
这时,飞机对地面部队传达信息的效率才慢慢提高。
飞机的应用,让一战各方军队的信息都相比以前获取得更快。
但这样好的技术和战略打法,如果一方在使用,那另外一方必然会加紧赶上。
因此,当飞行员遇到敌机来侦察时,往往有把对方打下来的冲动。
慢慢的,双方飞行员执行任务前就会带上枪,若在很近的时候遇到对方时,就可以用枪进行射击。
但用枪这样笨拙的打法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于是地面机械部队开始考虑给飞机安装机枪。
突然间,本就缓慢、笨拙双座的侦察机飞机,再加上沉重的无线、机枪等设备,就变得更加笨拙。
因此飞机也成了敌方轻松摧毁的目标。
不过,聪明的德国人将这种武器安装到了飞机上,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飞机亮相,它的速度快、重量轻、装备精良,并配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专门用来摧毁地方的侦察机。
自从飞机被运用到军队中,天空就慢慢“热闹”了起来,敌我双方的飞机到处飞行。
这时,对于一个飞行员来说,侦察便不再是执行任务中最令人兴奋的事。
第一个在空中向敌机开火、第一个向地面部队扔手榴弹的人就是侦察机飞行员。
因此从侦察活动中,飞机也就出现了其他军事用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轰炸机,歼击机等。
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行为,夺得制空权才演变成了现代战争的一部分。
从此,战术中便有了飞机在空中轰炸,或对战场上某个目标进行打击。
这很快就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长官开始指挥战斗机,轰炸军事目标和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例如战线上的工厂和基地。
随着对轰炸机需求的增长,飞机变得更大。
这些飞机可以携带大量的炸药投掷到更大的战略目标上,如工厂和船坞。
由于目标往往在敌方战线后方,所以更依赖飞机的特性,可以从上空到敌人后方。
不过这也导致一站时期的飞行员,死亡率比电影中大的多得多。
据估计,在一站期间,每18名训练有素的战斗飞行员中,就有一名飞行员死于意外事故。
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一就是飞机。
在现代航空业,设计、测试和生产一个新的飞机模型,基本都需要数年时间。
然而,在一站中,新飞机在设计出来后的几周内就得在战场上拿来使用。
这些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是飞行员在飞行中解决的。
也就是说,基本是“边飞边解决”。
令人惊奇的是,一些丑国飞行员的学员甚至被要求自己制造飞机。
有一位老飞行员曾经说过:
【他们所有制造珍妮号飞机的材料都装在板条箱里,他们拆开板条箱,然后自己要学会用这些工具。
组装飞机的事,如果放到后世,估计会把这些小年轻吓得尿裤子。
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没那么复杂,当机翼安装孔没有正确的排列时,甚至可以拿锤子来把它们敲整齐。
甚至珍妮号上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油表。
仪表盘上唯一的仪器就是一个简单的开关。】
这段话也说明了一战时期丑国的飞机有多么简陋。
欧洲的飞机,也并没有比“珍妮号”有多大的改进。
大多数一战爱好者都熟悉英国有着“骆驼”外号的Sopwith Camel双翼战斗机。
它击落的德国飞机数量比英国其他种类的飞机都多。
不过虽然“骆驼“具有很高的机动性,但是它的灵敏性和不稳定性使它很难被操控。
在训练飞行员驾驶“骆驼“的时候,发生意外所死的飞行员甚至跟在战斗中驾驶飞机死亡的人数一样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早期的飞机缺乏机动性和稳定性,而且在材料紧缺的情况下,组成的飞机容易散架,或者有可能发生发动机故障的意外。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飞机的驾驶舱非常的小,飞行员甚至无法穿戴降落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