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都被自家的孩子叫出来了,围着沈太傅、刘辉和晏乐平三人七嘴八舌的说着话。
纵有多疑问,村民仍旧淳朴的不愿揭人隐私,张口相问,只是孩子们说要和晏乐平一起加入勤王的队伍,让村民们担忧不已。
有人恼怒道:“要去让晏乐平自己去,一个十几岁的小丫头,逞什么能?”
有人劝解道:“还没有到需要孩子上战场的地步,我看汾四王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玉京的太子殿下也许根本就无法阻挡。”
有人叹息到道:“这世道这样乱,也不知什么时候能有个太平日子,不用这样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说什么的都有,晏乐平上前一步,道:“诸位乡亲,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是没有到需要孩子上战场的地步,但是我们早接触就可以多学一点,避免临时上战场什么都不懂,牺牲更大。”
“汾四王如何,是他作为大襄战神的能力,我们也许人小力微,可这是我们身为大襄子民的能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积少成多,自然就能力挽狂澜。”
“我仅代表的是我自己的看法,诸位同伴,愿意同往,吾心甚慰,不愿意的,也是正常。”晏乐平将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先生教我们的,我们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想要过上安定的日子,靠不了别人,只能由我们自己争取。”有个比晏乐平还要大两岁的男孩站出来道。
一众半大的孩子,不论男女,心中都有鸿鹄志,都惦记着自己的家国。
村民们被震撼到没人说话,原以为他们只是顽皮的孩子,心无忧虑,只管尽情玩耍。可当需要他/她们的时候,没有人会后退。
拥有这样的年轻一代,何愁日后没有安居乐业的一天?
沈太傅的话鲠在喉中,终究还是落下心中,没有继续言语。
刘辉大掌一拍,道:“心有志气,身如凌云。诸位都有个好后代。我会一路同行,看顾好他们的。”
娘子军从宛乡异军突起,一路向着汾四王的军队行进,清除沿途障碍,与汾四王汇合。
至此,不过半个月,汾四王已经快要攻到玉京,仅有三城的距离,眼见胜负已分。
顾怀宁却觉得不对劲,泰禾帝死了,是怎么死的?宫里竟一点消息都传不出来。而且赫连裕实也太能沉住气了,已经兵临城下,他竟然还能巍然不动?不是有恃无恐就是早有筹谋。
勤王之军停在玉京之外,赫连裕秋和顾怀宁都没有轻举妄动,同时接到昭宁来信,六诏已经恢复秩序,万朝会命人前来相助,以还当日救命之恩。
翌日,城门之上,白幡遍布,正中间挂着一个人,正吊在城门口。
顾怀宁一眼就认出了晏安平,即便隔着数十里,即便衣色不清,容貌不全。可顾怀宁就是认得出来。
赫连裕秋拧眉,拦住冲动的顾怀宁,道:“活着,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