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零章 计算机与笔记本电脑

这个事情可以长期来搞,并不急于出什么成果。

至于已经成年的球员,你回去与内地谈谈看,看具体怎么来运作。最好能够尽快送一两个球员过来,只要内地球员能够在欧洲联赛中上场,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陈兵对于内地足球那个圈子完全不熟悉,但前世各种真真假假的黑幕传说,倒是听过不少,对于内地的足球根本就不抱什么希望,也没有兴趣过深的介入这个混乱的圈子。

与其去参与什么成年人的职业球队,不如去花点小钱,加强一下内地并不重视的青训,只要能够培养出一两个能来欧洲踢球的球员,就绝对大赚。

至于对内地足球的帮助,陈兵根本就不愿意去多想,那不是他能够改变的事情。

关于借足球在欧洲进行品牌宣传的事情,谈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陈兵并没有去买一支欧洲球队的想法。

80年代,金元足球的时代其实还刚刚开始萌芽,外来资本暂时还没有办法深度介入欧洲的联赛体系。

后世,倒有不少内地的富豪,去买欧洲球队来玩,但往往目的并不单纯,陈兵也没有去提前效仿他们的打算,赞助点广告,对于英豪来说,已经足够了。

处理好欧洲的事情,时间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年,陈兵也没有回香江,而是直接飞到了灯塔,因为今年的洛杉矶电子展,英豪有两个重磅的产品要推出,一个是386计算机、一个是笔记本电脑。

历史上,386计算机的出现,是一个极具里程碑性的事件,而围绕386芯片,也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对后来的计算机产业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86芯片是1985年10月,由INTEL正式推出的。

而随着386的推出,首先是INTEL自己的经营策略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CPU是7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但早期的CPU还只是计算机的各种部件之一,没有成为计算机真正的核心部件,而且在70年代,对于CPU各种专利保护的制度也没有成型,对于CPU进行逆向工程的仿制是完全合法的。

在8位机时代,最着名的CPU是Z80和6502,这两款产品其实都是逆向工程的仿制品,但依靠更低的生产成本,击败了原创者INTEL和摩托罗拉。

同时,这一段时期,CPU厂商对于下游客户的谈判话语权还不够强,面对下游客户提出的,必须有多个供应商的要求,CPU厂商如INTEL也不得不作出妥协。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AMD和英特尔于 1976年达成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英特尔创始人兼董事长鲍勃诺伊斯和 AMD首席执行官杰里桑德斯,都是出自灯塔半导体产业的摇篮,仙童公司,曾经是好朋友。

这两家公司当时有点兄弟般的关系,因此双方的合作其实坚持了好几年。在这种持续的合作之中,AMD获得了8086\\的技术和生产授权。

但这种合作随着INTEL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而逐渐产生裂痕。INTEL认为,在合作中,AMD一直没能拿出足够的好处,给INTEL作为回报。

在286时代,INTEL虽然已经在CPU行业取得了领先地位,但还没有做到“双手插兜,找不到对手”的程度,市场上还是有其他公司的产品,能够威胁到INTEL的技术领先优势。

但等到386发布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386已经进入了32位的时代,其他公司的产品与INTEL相比,已经相去了甚远,完全无法在产品性能上和INTEL竞争。

小主,

而经过几年的市场拓展,INTEL在PC领域的市场地位已经足够牢固了,也有了与下游厂商更强大的话语权,可以不再屈服于,下游厂商要求多个供应商的强势要求。

换句话说,INTEL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已经足够支持INTEL走上垄断的道路。

因此,386发布之后,INTEL就决定,不再继续执行与AMD的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不给AMD进行技术授权,也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厂商,去为386提供第二生产。

坚持独家供货的INTEL从这一刻起,正式走上了行业垄断的道路。

AMD自然不甘心利益受损,于是与INTEL打起了官司,从此AMD与INTEL就从携手合作的兄弟,变成了互捅刀子的竞争对手。

接下来几年,两家公司展开了多起诉讼。虽然,后来AMD获得了生产386的权力,但那已经是90年之后的事情了,此时INTEL已经独霸市场几年了,早已形成了强大的垄断优势。

正是因为两家的诉讼,86系列的称呼序列,也发生了改变。在486之后,INTEL彻底改变了芯片的命名习惯,新一代的CPU不再叫做586,而是改为了奔腾。

INTEL决定独家垄断CPU,不但破坏了与AMD的合作关系,也破坏了与下游厂商IBM的合作关系。

8086系列能够取得市场成功,是与IBM推出PC产品时采用了INTEL为CPU供应商,密切相关的。之后的286时代,IBM也继续延续对INTEL CPU产品的优先采购。

但等到386推出的时候,恰好赶上了IBM内部的人员调整和策略改变。

前文提到过,IBM的PC,其实是很不符合IBM风格的产品,主持PC研发的埃斯特利奇,原本也并不是IBM的高管,而只是一个中层。

但PC机推向市场之后,在市场上取得了超人预料的成功,业绩增长之快,远远超出了IBM自己的预计,到了1984年,IBM在PC机上的营收,就超过了40亿美元。

这个时候,IBM的大公司病又犯了,PC部门成了IBM内部高管争夺的一块肥肉,1985年初,埃斯特利奇被明升暗降,调离了PC部门,而在1985年8月,埃斯特利奇更是在一次空难中去世。

埃斯特利奇的逝去,使得IBM的PC部门,彻底落入了那些老官僚之手,IBM的PC发展策略,也出现了180度的转弯。

首先,是IBM对于推出基于386的计算机完全不再积极,他们更愿意凭借过去的高额市占率,在286计算机这种成熟的产品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其次,原本PC机能够成功,就是基于其架构的开放,但IBM在1987年却开始重新推出一款新的总线架构计算机,也不再继续对外进行架构开放。

而这个时候,IBM的竞争对手,康柏站了出来,不仅第一个推出基于386的计算机,抢夺IBM的市场,而且继续扛起了PC计算机架构开放、兼容的大旗。

在1987年之前,市场是没有IBM兼容机这个称呼的,那个时候其他公司的产品,都是IBM的仿制机,但因为IBM再次走向了封闭,从此才有了兼容机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