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产品的测试很顺利,这批产品都是团队精心设计打磨的,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
随后,英豪就正式对外发布了FPGA产品,这次产品发布会,陈兵自然要亲自出席,不是为了给产品造势,而是给团队打气,表示对团队的积极支持。
英豪此时也不是那种已经名声在外的大公司,还没有自带客户流量。这种发布的全新产品,客户要熟悉了解都需要一段时间。
研发团队对于产品被客户接受需要周期,都是有准备的,因此这个发布会更多是走一个流程,而等到发布会结束,陈兵专门替研发团队开了一个庆功PARTY,才是真正的高潮。
FPGA之所以能够成为万能芯片,就是因为FPGA本身出厂时,虽然没有固定的电路设计,但却可以高效灵活的变化为各种电路。
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对FPGA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过程。而要对FPGA进行开发,就需要配套的FPGA开发工具。
FPGA本身只是一个硬件的基础平台,使用者必须利用FPGA开发软件,对FPGA的内部电路进行设计,来实现各种功能目标。
因此,FPGA是需要软硬件结合共同发展的,几乎所有的FPGA厂商,都需要对客户提供用于功能开发的软件工具。
这种软件工具,其实就已经属于了广义EDA的范畴。从很大意义上,FPGA硬件和EDA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兄弟。
EDA的全拼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电子设计自动化。
如果只从这个字面来看,“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EDA是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中慢慢独立分化出来的。
由于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一个小小的芯片内部需要集成的基本单元,从几万个已经上升到上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的数量级,这已经不是靠人工能够进行排列组合的数量级了。
因此,集成电路的设计,就成了对EDA需求最为刚性的领域,而EDA这个名词,也就慢慢的专属于了集成电路的相关领域。
陈兵前世重生之时,EDA也是让内地半导体产业很伤痛之处。这一世,陈兵既然致力于改变内地电子产业,自然不会忽略EDA,需要尽早进行布局。
后世,关心集成电路产业的人,肯定都听说过EDA这个名词,也知道这是一个瓶颈所在。
但其实很多人,还只是将EDA当成IC设计的工具软件,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对EDA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没有真正了解,EDA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EDA的核心地位,是随着半导体的产业分工演化,慢慢形成的。
早期的集成电路,内部电路设计图,还是由电子工程师手工来画的。
而晶体管集成度不断提升的需求,就使得EDA成为了IC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
早期的IC集成度低,还没有特别复杂,此时的EDA工具还被包含许多的CAD工具包之内。
但到了80年代,集成电路的复杂度,使得EDA逐渐从CAD领域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一个更加专门的技术。
EDA技术真正的突破出现在1980年。
这一年,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发表,成为EDA发展的重要标志事件。
这篇论文提出了,通过编程语言来进行芯片设计的新思想,从而启发了VHDL和Verilog等工具的诞生。
使用编程语言进行芯片设计,进一步降低了芯片设计师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成为了EDA商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后几年,大量的EDA企业开始出现,并伴随IC产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壮大。
EDA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大量的EDA初创企业,其实只是能够提供其中的某一部分技术,这就对EDA行业提出了系统整合的需求。
90年代,三家公司最终从一众的EDA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EDA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凭借对各种技术的不断整合,成为了EDA行业的垄断性厂商。
这一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一直延续到陈兵重生之时,几乎瓜分EDA大部分的市场,而其他的EDA厂商,就只能在一些边角市场苟延残喘,很难再向这三家巨头发起挑战。
早期的EDA,只是为了提高IC工程师工作效率,而演化出来的辅助工具。
但随着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日趋复杂,EDA的重要性也就日趋提升。
当EDA完成各种分散的小技巧,小工具的整合工作之后,EDA工具就成为了IC设计、IC制造不可缺少的工具。
90年代,是IC产业进行产业化分工的重要时期,IC设计、IC制造逐渐分化成了上下游的产业关系,而连接这种上下游的各种技术标准,就逐步被整合进入到了EDA工具之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整合一旦完成,EDA在IC产业中的地位,就再次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本质上的改变。
此时的EDA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工具了,而是一系列技术、标准、规范的集合体。
而IC设计工程师,也已经不再是用EDA作为工具,去设计IC产品了。而是需要按照EDA的规范,去设计他们的产品。
此时的EDA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具体化,而EDA的垄断厂商,其实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实际制订者,其对技术的天然垄断性,就开始明显的显化。
内地的集成电路产业是在新世纪之后才开始起步的,此时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格局,已经演化完成了。
从EDA到IC设计,从半导体设备厂商,到晶圆代工,其实都已经分化出了头部的技术垄断者。
80年代,是集成电路产业格局刚刚开始演化的时代,类似于历史上那些战乱时代刚刚开始,群雄并起,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拥有大量的崛起机会。
而到了90年代,其实已经进入了那种群雄相互兼并,巨头逐渐成型的阶段了。
到了新世纪之后,其实群雄逐鹿的阶段,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变成了少数的寡头,开始瓜分市场利益。
这种情况下,内地的集成电路企业想要崛起,想要实现赶超,就是在对这种已经形成的垄断利益格局,发起冲击。
这个过程肯定要造成,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全面重塑,其中的难度之高,想想就能让人头皮发麻。
历史上,内地半导体产业,在80、90年代根本没有真正成型,也就错失了这种混乱阶段积累实力的机会,只能在寡头时代,去一步步重新挑战那些实力雄厚的寡头。
华为为何能够在灯塔的打压下,抗住巨大的压力?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华为对这种挑战的难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一直在默默的做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