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四章 战略重心调整

而同样基本原理的东西,无论是想要进行大型化,还是小型化,其难度都会成级数的提升。

越是向两端发展,需要的工业综合能力越强,涉及到的技术领域越广,包括材料性能、工艺精度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同步的提升。

这种难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技术含量也就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了,甚至可能需要彻底更改技术路线。

笔记本电脑,就是对计算机产品进行小型化和紧凑化,这个历程其实开始的很早。

1975年IBM就推出了IBM 5100计算机,因为体积较小,可以随身携带,被称为便携式计算机。

但其实这台计算机并不真正便携,他的重量高达25公斤。这样笨重的“便携式”计算机,自然不可能被市场认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此后十年,许多厂商都在尝试推出各种便携式的计算机机型,计算机的重量也在不断的减轻,但仍然迟迟无法取得真正的突破。

直到1985年,霓虹的东芝推出了T1000机型,采用了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这款计算机才真正有了后世笔记本的样子,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商业化,而同年IBM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可以说,1985年才是相对被认可比较多的,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开端之年。但之后几年,笔记本电脑在市场上引起的浪花也并不算太大。

直到1992年IBM公司第一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问世,这台ThinkPad 700C,才算正式开启了笔记本电脑的大规模应用历史。

而到了1994年,Intel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处理器,专用于笔记本电脑,才使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真正分化为两个产品品类。

现在还是1984年,距离笔记本产业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还很遥远,陈兵也并不急于要提前推进,笔记本电脑的商业化进程。

电子产业的发展是有很明显的周期的,陈兵是1980年开始创立英豪,过去的几年中,正是电子产业新技术频繁被创新出来的时间节点。

从1981年IBM推出PC、1983年摩托罗拉推出大哥大,都是里程碑式的节点,是PC和移动通讯这两大产业领域的开端。

陈兵过去几年一直在玩命的扩张,其实就是要赶上这几个重要的里程碑节点,完成技术和品牌的卡位。

但历史上,80年代的后半段,电子产业的发展,更多是计算机、大哥大的产业规模简单扩张,很多其他新的技术,其实是在进行积累和酝酿之中。

直到进入了90年代,计算机和手机的市场,规模扩张到了一个临界点,许多前期积累的技术,也足够成熟,才重新开始进入一轮新产品的爆发期。

而笔记本电脑和功能手机,就替代了PC机和大哥大,成为了90年代的杀手级应用,带动了全球电子产业的全面爆发,也塑造了后世电子产业的整体格局。

如果从行业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80年代的后半段,核心是灯塔对霓虹的打压,而宇宙半岛、对岸和欧洲在悄悄的积累实力。

灯塔制造业成本高企,80年代,只打压霓虹一家,就已经费尽了力气。

90年代,已经没有能力,镇住全球电子制造业群豪并起的局面了。

而这个时候,灯塔却率先走上了新的赛道,互联网成为了灯塔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也奠定了其后二十年,灯塔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

90年代,是全球电子产业发展的关键时间窗口,是奠定全球电子制造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时期,而新世纪后的全球电子产业发展,很大一部分是保持着之前的惯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很遗憾的一件事,历史上的内地电子产业其实缺席了这场全球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

90年代,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大量的进口电子产品在向内地进行销售,尤其是霓虹产品更是最为积极。

此时内地的电子产业只能算初具规模,只能在国内市场上,对进口产品的冲击进行抵抗。

但这个期间,内地的电子产业也在这种抵抗中,逐渐积累出了一定的实力,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低端产业链。

直到进入新世纪后,内地的市场才开始与国际市场逐渐融合,内地的电子产业也开始逐步向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产业链也跟随这种趋势从低端向中高端开始升级。

至于搭建出完整产业链,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大国,全球电子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定位,那要等到再过十年之后了。

从事后看,内地电子产业崛起的过程,是十分被动的,是在全球电子产业巨头的挤压之下,艰难发展起来的。

这一世,陈兵要改变的就是这样一段发展历程,陈兵是英豪发展战略的制定者,过去几年,其实一直是跟随全球电子产业的发展周期在展开布局。

过去三年,英豪的发展重点,一直是放在国际市场上,而发展的策略也一直是不断的横向扩张,抢占核心的赛道。

而到了现在这个时点,英豪已经成功抢进了PC和移动通讯两个核心赛道,而在更上游,也已经及时抢进了半导体的赛道。

法海除恶传

接下来的几年,并不会有新的核心赛道出现,而英豪的横向扩张也就会明显缓慢下来。在现有的赛道上,也会更多采用跟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