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 残兵败将收容所

多少行业竞争者,都是在行业低谷的时候,撑不住倒下的?而宇宙国的企业,却能在行业低谷时获得政府资助,逆周期扩张,等到行业景气恢复,再大把赚取利润。

那么这种企业还有倒下的可能吗?这种行业低谷时,在扶持支持下的逆周期扩张,本身就是非常直接的行业保护,只不过是被逆周期扩张后的不断壮大,掩盖了保护的行为罢了。

小主,

而我国是无法对电子、半导体进行类似的产业保护的,因为需要以大量的电子、半导体产品,作为其他工业门类的基础支撑,这种对电子、半导体产业的保护,会拖累其他行业的发展。

没有了行业保护的支撑,仅仅依靠拿出的那些资金,对于电子、半导体行业的作用,其实就非常有限了。

对于行业内的某一个个体,能够获得资金补贴自然是好事情,因此陈兵才多次提及扶持政策。

但陈兵根本无法把行业的发展,寄希望于这种有限的资金补贴之上,重点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国际市场上搏杀,赚取发展的机会和资金。

陈兵在上半年的时候,其实还在犹豫,是否应该自己来进入这么多上游的产业,实在是这种纵向的一体化是没有尽头的,也会使得英豪越来越臃肿。

但陈兵想要在当前的内地环境下,扶持起别的公司,形成一个完整的上游供应链,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时,内地还不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而各种国有企业的经营主导权,也没有下放给经营层。

实在找不到人帮忙了,陈兵无奈之下,只能自己上。尤其是完成了对RCA半导体部门的收购,使得陈兵能够有机会掌握了半导体行业的比较完整的基础技术,也给了陈兵技术上的底气。

80年代,正是半导体工艺飞速进步的时期,而这种工艺进步的背后,就是各种半导体设备的高速发展。

在整个70年代,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厂商都是灯塔公司,相应的,设备市场是被灯塔公司完全垄断的,在1980年的世界前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排名中,前九个都来自灯塔。

70年代初,霓虹的半导体设备,几乎全部依赖从灯塔进口,但随着霓虹半导体产业开始崛起,霓虹开始走上设备国产化的道路。

到了80年代初霓虹已经能够生产70%的半导体设备,到了80年代中期,霓虹几乎已经可以生产全部的半导体设备,到了1990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设备生产商中,霓虹已经占据了一半,而且前五大中,有四家出自霓虹。

整个80年代,霓虹对灯塔的产业冲击,不仅是在半导体制造层面,而是包括了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全方位冲击。

霓虹不仅仅是在芯片产量上完成了对灯塔的超越,也在上游的产业链上完成重新的搭建。 山村美女图

后世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产业格局,基本就是在80年代奠定下来的,并在90年代后,逐步开始进入寡头垄断的阶段。

陈兵是80年底才开始创业的,前期的布局,基本都是在围绕游戏和计算机展开,一直暗戳戳提前阻击的对象也都是以灯塔的厂商为主,如微软、思科、甲骨文、IBM等。

直到1982年,陈兵才积累起足够资本,开始向半导体和通讯领域进行布局,此时的霓虹半导体产业,其实已经拥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灯塔的科技企业与霓虹的科技企业,其实有非常大的不同,也让陈兵无法象针对灯塔企业一样,可以投机取巧,来阻击霓虹企业。

灯塔的新兴科技企业,大都是在计算机产业相关的领域崛起,由于灯塔在计算机领域其实一直走在全球的前列,甚至没有像样的竞争对手,因此这些灯塔新兴科技企业,大多是依靠摸索到了新的领域而崛起。

往往,一个灯塔新兴科技巨头崛起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个新兴行业的出现。例如,苹果是微机的先驱,微软的发展是基于软件行业的独立成型、思科的崛起是抓住了互联网通讯的契机、甲骨文是满足了对数据库应用的需求等。

灯塔这些新兴科技企业的崛起,如果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过程是非常清晰的,就是抓住了某一个未来的潜在市场,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逐步壮大,而且在这个壮大的过程中又有效利用了金融的杠杆效应,成为了所谓的巨头。

这些新贵,大多都是伴随着行业的机会,从很小的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出来的,这就给了陈兵暗戳戳提前下黑手的机会。

IBM的PC产品,曾经被讽刺为“拼凑出来的产品”,这种评价固然极端,但其实反应出了计算机行业的一个重要的行业特性,那就是计算机行业其实是一个系统集成行业。

很多灯塔新兴科技企业,都是靠这种系统集成起家的。真正的系统集成同样技术含量并不低,但系统集成有一个天然的缺点,就是容易被抄袭和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