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风景这边独好

从其考上公务员开始,总共还没满两年。其先进事迹很快上了报,并且引发了大明官场的一场讨论。

开始时大家俱是羡慕此人官运亨通。

有人用“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讽刺塞国公务员都是些水货。

这话是始于唐朝的明经科,那是考记忆背诵能力的,难度比进士科差了十八条街。基本就是小学毕业考试和高考的差别。

咱们熟悉的狄仁杰,官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河北道黜置使,兼幽州大都督,奉旨钦差,提调幽州一切军政要务的狄大人,当年就考的是明经科,妥妥学渣一枚。

接着就扯到塞国的官员考核制度,也是三年一考。然后就有人道:

“到底是蛮夷之邦,我观塞国之制度,无非是抄我国作业耳! ”

朱棣也来了兴趣,问杨士奇(寓)道:“果真如此否?”

杨士奇出列,答道:“刘主曾言,天下之法无定法,只要合乎施政者的道,皆可兼容并蓄。至于其所言之道,说来惭愧,臣随其十余年,并未参透。”

“不用说他的道,你就说说塞国的考满制,和大明有何不同之处?”

朱棣是聪明人,知道刘学勤的路子跟大明是决然不同的,也不在道的问题上纠结。

塞国的官员考核主要是针对主官的,如知府、知县。总督和内阁的人士任免,还牢牢抓在刘学勤手里。

从这一点来说,他虽然没当皇帝,但权威性和那些开国之君差不多。

两级主官的考核却是由当地学、农、工、商四会的会员进行的,匿名打分、投票外加评语的方式。

由于各县的四会人数不多,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人,所以考评程序并不复杂。

考评结束后,由吏部监督员密封带走,吏部核验后再做区处。

只不过这些年塞国发展太快,官员调任、升迁、轮换过于频繁,真正涉及到考核的官员不多。

杨士奇大概介绍了下情况,不料左都御史刘观厉声道:

“陛下!杨士奇此言祸乱朝纲,臣请皇上斩之,以正我朝视听!”

杨士奇吓得一缩脖,心说我说什么了?这怎么就要斩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