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网红打卡地——芙蓉街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御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着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现在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张家大院的张姓人家据说就是明德王侍卫之后,据院子里最年长的张汝昌老人回忆,张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户了。

据家住芙蓉街的许多老人回忆,当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当年芙蓉街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清晨,石板路上会飘着薄薄地一层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那石板路上的雾气便是温暖的地面空气遇到清冷的泉水凝结而成的;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声。

旺水期的时候,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据老人们回忆,倘若穿着布鞋,不一会儿鞋底就会被浸透,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到了中午,路边的买卖字号纷纷张起白布搭成的凉棚,芙蓉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白色"凉棚阵",阳光只能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进少许。

试想:在酷热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凉泉水的芙蓉街中,这时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难于言表。

芙蓉泉,它,还在吗?这是每一个想去芙蓉街游玩的人,都关心的问题。

蔡大爷,在芙蓉街已经住了五十多年了。他说从他开始来的时候,这芙蓉街的格局就是这样,不过脚下的水泥路是十多年前铺成的,过去的芙蓉街是由大青石板铺砌。

芙蓉泉,就隐身在一个小院内的墙根儿里。现在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对于居民,芙蓉泉已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芙蓉泉周围的逼仄和局促的环境,也不再能给人以“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然而,寂寞的芙蓉泉,名声在外。

芙蓉街的各色小吃店,大都集中在街的南部,越往北走,越显出颓坏的民居。

经常有老人在街边闲坐,伴着笼中鸟,和卧在脚边的猫的,是午后的悠闲悠闲悠闲的暮年时光。

虽是午后,但依然有小吃店的伙计在当街忙碌,日复一日的忙碌,感觉就是过不完的日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街,有颓坏的民居,正声色不动地沧桑着。有推倒的旧屋,裸露着屋梁,正有泥瓦匠在那儿调水和泥,要建一座新的出来。

芙蓉街有粉刷一新的招牌,在古旧的屋子上亮白耀眼。还有百年老字号玉谦旗袍店,似乎在见证着芙蓉街的悠久历史。

老街,有居民,有过客,有南腔北调南来北往的人,哪怕只是为了中午的一碗面条,在此短暂停留。

这条街上的一家胶东风味饭馆的手擀面很吸引人,许多人在中午来吃一碗。两元一小碗,三元一大碗。吃着它,不仅会让人想起老妈在老家做的手擀面条,一根丝瓜加两个鸡蛋打卤,却总是让人吃出海鲜味儿。

芙蓉街,热闹的正在热闹,颓坏的兀自颓坏着,推倒的正在重来。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

据老人讲,清同治年间,这里就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着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是荷花的别称,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

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她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清代着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着书”。

现实中芙蓉街,就好像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虽然她与仅一街之隔高楼通衢、车水马龙的泉城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却因此成了表现老济南最好的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