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奇经八脉

风水卜卦 余生不相聚 7760 字 1个月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又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若内伤病,此宜补中益气汤,加炒、炒连、知母,以泄冲脉。凡肾火旺,及任、督、冲三脉盛者,则宜用酒炒黄蘖、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或腹中刺痛,或里急,宜多用甘草。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属血虚,血虚则里急,宜用当归。逆气里急隔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阳汤泻热汤主之方见《兰室秘藏》。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宜神功丸主之方见《兰室秘藏》。

孙真人《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寸脉沉,尺脉微,宜茯苓五味子汤,以治其气冲,其方用茯苓、五味子二钱,桂心、甘草一钱,水煎服,胸满者去桂。程篁墩曰:太平侯病膻中痛,喘呕吞酸,脐上一点气上至咽喉如冰,每子后申时辄发,医以为大寒,不效。祝橘泉曰:此得之大醉,及厚味过多,子后申时,相火自下腾上,故作痛也。以二陈加芩、连、巵子、苍术,数饮而愈。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当各补其营而通其腧。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谓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气法时月也。

李东垣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痿,乃四肢痿软。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甚则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须也。经曰:下气不足,则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黄蘖、知母,以泄其湿热。李濒湖曰: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

《灵枢经》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之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先按在上久应手乃刺而与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作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

王叔和《脉经》曰: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盛此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为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又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张仲景曰:伤寒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之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叶汤、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头眩咽燥,鼻干心悸竹叶汤。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之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为难治或先用防风白术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拳。先服甘草干姜汤,次服小建中汤。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之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李根汤,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泄,欲水自灌竹叶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之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头痛,目运,恶寒吐谷先服大陈皮汤,次服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甘草泻心汤。

李濒湖曰:此乃脐之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病也,成无己注文以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盖未审四脏乃兼邪耳。歧伯曰:海有东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应之。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髓海有余,则轻轻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于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下两乳中间,玉堂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璇玑下一寸、璇玑天突下一寸,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桨,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

小主,

《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冲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任脉为病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又曰: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谓天突穴也,阴维、任脉之会,刺一寸,灸三壮。《脉经》曰: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又曰:横寸口边脉丸丸者,任脉也,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俛仰拘急。

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推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冲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

上哑门项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顶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顖会百会前三寸即顖门、上星顖会前一寸,至神庭顖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蹻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曰:阴蹻、阳蹻,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浑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

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侯,自有别传。”

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督脉为病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治在骨上谓腰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脐下营脐下一寸,阴交穴也。

王启玄曰:此乃任、冲二脉之病,不知何以属之督脉。李濒湖曰:督脉难行于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少腹直上贯脐,中贯心,入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眦,故显此诸证,启玄盖未深考尔。

小主,

《素问》曰:督脉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挟骨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秦越人《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王海藏曰:此病宜用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藳本、黄连、大黄、附子、乌头、苍耳之类。

张仲景《金匮》云:脊强者,五痓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瘲。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又曰:痓家脉,而弦直上下行。

王叔和《脉经》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

又曰: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宜灸顶上三壮。《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王启玄云:脑户乃督脉,足太阳之会,故也。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为病

秦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慢貌。

明堂曰:带脉二穴,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妇人少腹痛。里急后重,瘛瘲月事不调,赤白带下,可针六分,灸七壮。张洁古曰:带脉之病,太阴主之,宜灸章门二穴,三壮。

《素问》:曰:邪客于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眇,不可以养息,眇,谓季肋下之空软处

张仲景曰: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门穴。王叔和曰: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阴股也。

王海藏曰:小儿癫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其与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而太阴主之。又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血闭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则四物入红花,调黄芪、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调易老没药散。

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内经》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他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也。

皆从湿热治之,与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热传于大肠,赤白带,乃邪热传于小肠。后世皆以赤为热,白为寒,流误千载,是医误之矣。又曰:资生经载一妇人,患赤白带下,有人为灸气海,未效。次日为灸带脉穴,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着我,今灸着我,我去矣,可为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遂愈。予初怪其事,因思晋景公膏肓二鬼之事,乃虚劳已甚,鬼得乘虚居之。此妇亦或劳心虚损,故鬼居之,灸既着穴,不得不去。自是凡有病此者,每为之按此穴,莫不应手酸痛,令归灸之,无有不愈。其穴,在两胁季肋之下一寸八分,若更灸百会穴,尤佳。《内经》云: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曰:上者下之,下者上之,是矣。

刘宗厚曰:带下多本于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冲气下陷,精气积滞于下焦奇经之分,蕴酿而成。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因醉饱房劳,服食燥热所至,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余经湿热,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或温补。或收涩,诸例不同,亦病机之活法也。

《巢元方病源》曰:肾着病,腰痛冷如冰,身重腰如带五千钱。不渴,小便利,因劳汗出,衣里冷湿而得,久则变为水也。千金用肾着汤,三因用渗湿汤,东垣用独活汤主之。

气口九道脉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藏云。

小主,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小儿痫。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苦,胸中有寒疝。《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女子绝孕。

前部左右弹者,阳蹻也。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痹身体强。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