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子贡向来与卫国的那些达官显贵们关系密切、交往甚笃。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孔子此次周游六国所需的经费,大部分都是由子贡慷慨解囊提供的呢!可以说,如果没有子贡在经济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孔子的这次伟大游历恐怕很难得以顺利开展。生意赚来的,老师要见卫国国夫人,这是大事,他没少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活动。
而孔子之所以最终答应南子的邀请去见一人,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人就是卫国大夫蘧瑗,字伯玉,他是卫国(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人。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卫献公初即已入仕,他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一生侍奉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体恤民生,“无为而治”的开创者。病卒于任上,谥号为成。
孔子比蘧伯玉小29岁,他在带弟子周游列国之前,与蘧伯玉分别仕于鲁和卫两国时,就已互派使者致问了,关于这一点学界存在争议,但两人在为人处世、礼乐之道、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见解有相通、相同之处,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两人还有另一层纽带,那就是:子贡则是蘧伯玉的外孙,也是蘧伯玉亲手交给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对儒学贡献最大的孔子弟子之一。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14年,有10年在卫国。孔子多次进出卫国,居无定所,数次被困,其中9年住在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家中。两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人将“至圣先师”孔子与蘧伯玉之间的友情称为“蘧孔之交”,又叫“孔蘧之交”。
两月前的冬日,南子派梵娘到“帝丘驿馆”发出见面邀请后,孔子举棋不定。翌日,他就亲自好友蘧伯玉府上说起这事。
南子是个聪明人,她听说孔子与大夫蘧伯玉交好,她派梵娘前往送信的当晚就召见了蘧伯玉,并让其转告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寡小君原(愿)见。”
意思是说,别国的君子要来见我们的国君,都会来见我。而我亦想见见您。
尽管孔子已经从梵娘口中得知了这层意思,但让蘧伯玉是他的至交好友,如今他在此这么说,自然意义不一样。
蘧伯玉不仅向孔子转达了南子的意思,还郑重地告诉孔子道:“君欲荐汝之治国之道于卫君,必先经南子夫人也。”
另外,南子又派了子路的好朋友弥子暇来。尽管弥子暇是卫灵公的男宠,也和南子有不正当的关系,但弥子暇也是卫国总管军队的大将军。他亲自来请,孔子不好推托,毕竟不去的话,不给人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