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反复咀嚼着国君方才所说的话语,试图从中探寻出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公孙佗人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一丝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国君看似是在询问他对于联楚伐顿这一决策的看法,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含蓄的暗示——希望他能够亲自率领军队,与楚国一同出征,去讨伐顿国。
要说陈国与顿国如今的关系确实是势同水火,春秋中期顿国由于陈国所迫,向南迁徙,至今河南项城南顿镇,历史上称为南顿。
西周时期,周王室威望尚高,各地诸侯还能相互并存,顿国当时依附比其强盛的姒姓陈国,两国关系还不错。
后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商水县出土春秋早期青铜器“原仲簠”,其铭文记载:“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沦仲妫家母媵簠(fǔ)。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之。”从铭文可以看出,陈国大夫原仲将女儿仲妫嫁往顿国,“原仲簠”是作为陪嫁物随往顿国的,是陈顿政治联姻的一个佐证。
春秋初期,楚国在雄主楚武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当时陈国的地缘位置被南北两大强国夹持着,北为郑国,南为楚国,陈国只好怀柔身边一系列小国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顿国大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陈国联姻的。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南边楚国北上图霸的日益逼迫,淮上一纵小国惶惶不安,为保自安,只得见风使舵,纷纷开始倒向楚国,顿国也没有坚持住,弃陈国而去,投靠了楚大哥。陈国大怒,发兵攻打顿国,顿国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被迫开始南迁的。……
“彼顿国惯于'骑墙',昔日曾为吾邦之'马前之卒',后见楚国开疆拓土,日渐强盛,复转首纳降于楚,今再与晋国眉来眼去,着实品行恶劣。吾陈国苦其久矣!然则,夫楚者,亦非易于之辈。臣恐其事后出尔反尔也。”想到楚、陈、顿三国往日的恩怨情仇,公孙佗人皱着眉头答道。
显而易见,于他而言,楚国之品行实难令人置信。自春秋早期起始,楚国踏上了其不断扩张之路,在此进程之中,周遭众多小国皆被其所兼并吞食。而位于其间的陈国,亦因楚国这般行径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当顿国弃陈国转而投奔楚国之际,陈国对此种举动很是恼怒。于是大军压境,迫使顿国狼狈南迁,并向自家“大哥”楚国求救。
公元前637年秋,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