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渊行礼告退,心中虽有遗憾,但也看到了希望。
他明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并非易事,尤其是像秦将军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
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走出秦将军府,卫渊抬头望天,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备马,去城西张夫子家。” 卫渊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卫渊并未直接去找李公子他备了一份厚礼,登门拜访李公子之父——城中有名的富商李员外。
卫渊并未提及军事学院,而是大谈商道,从丝绸之路的畅通到江南水道的疏浚,从盐铁专卖的利弊到海外贸易的兴起,侃侃而谈,听得李员外连连点头。
最终,卫渊话锋一转,笑道:“李员外,如今这世道,商路再通畅,也需太平盛世才能安稳经营。若边关不宁,烽烟四起,纵有万贯家财,也保不住啊!” 李员外神色一凛,卫渊趁热打铁,将军事学院的重要性娓娓道来,强调学院并非只培养武将,更注重培养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将来毕业的学子,无论从军从商,都是国家栋梁之才。
李员外听罢,沉吟片刻,看向一旁跃跃欲试的李公子,眼中多了几分赞许。
李公子见状,惊喜万分。
张夫子家中,气氛却截然不同。
卫渊详细讲解了现代军事理念,从火药的应用到地形的利用,从兵种的配合到后勤的保障,听得张夫子一愣一愣的。
起初,张夫子满脸不屑,认为这些都是旁门左道,但随着卫渊的深入讲解,他脸上的表情逐渐从不屑转为惊讶,最后竟流露出几分钦佩。
卫渊趁机抛出橄榄枝,邀请张夫子加入军事学院,担任教官,并将自己编写的兵书递了过去。
张夫子接过兵书,虽然没有立即答应,但也表示愿意认真研读,考虑考虑。
几日奔波,卫渊总算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旧军事教官开始对军事学院产生兴趣,也有部分世家子弟偷偷递来拜帖,表达了入学的意愿。
然而,师资力量仍然是最大的难题,那些真正精通军事,经验丰富的老兵,大多散落在各地,难以召集。
卫渊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思绪万千。
“王爷,城外有人求见,自称王老兵,说是……说是您要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