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回到家中,心中感到北伐即将功败垂成,对着父亲虞祺说道:“岳元帅是大宋支柱,朝廷为什么不支持岳元帅呢?”
虞祺说道:“如今我调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在朝廷多次上书无果,无法为岳元帅辩解,你就专心好好读你的书吧!”
1139年正月,临安城沉浸在一种表面繁荣的喜悦中。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庆贺那所谓的和议成功。在大街小巷里,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些人脸上挂着茫然的笑容,他们并不清楚这“和议”背后的真正含义。
在岳飞的军营中,气氛却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岳飞坐在营帐中,眉头紧皱,手里紧紧握着那份赦书。在营帐里,他的幕僚张节夫站在一旁。
岳飞缓缓开口说道:这和议不过是朝廷的一厢情愿,金人狼子野心,如何能轻信。”
张节夫点头,眼神中带着忧虑,说道:“将军,这赦书既来,将军打算如何应对?”
岳飞把赦书扔到一旁的案几上,坚定地说:“你给我起草一份《谢讲和赦表》,我要表明我的态度,我岳飞绝不是那趋附和议之人,我心中所念唯有唾手燕云,复仇报国。”
不久,朝廷加封岳飞为开府仪同三司官衔,派使者三次前来传诏。岳飞站在营帐外,面对着使者,他的身姿挺拔而坚毅。
岳飞大声说道:“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使者面露尴尬之色,只能将岳飞的原话回禀朝廷。
随后,宋高宗赵构听闻岳飞态度后,心中非常不悦,却又觉得岳飞是难得的将才,于是特下温诏。岳飞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他的内心十分矛盾。
一旁的副将张宪忍不住说:“将军,这温诏再拒抗,恐圣上恼怒啊。”
岳飞长叹一声:“我又何尝不知,只是这和议误国,我食君之禄,怎能眼睁睁看着。”最终,岳飞不得已还是接受官职。
而后,岳飞自请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他想着,这是一次窥探金国虚实的好机会。他站在皇帝赵构面前,说道:“陛下,臣想去先帝陵墓祭拜,顺便前去探查那金国的情况。”赵构坐在龙椅上,说道:“岳飞,此事莫要再提,朕不会应允。”
岳飞心中一凉,他没想到皇帝会如此坚决地拒绝。他还想再次劝说,赵构却挥了挥手,不容他再说话。没过多久,赵构再次下诏。岳飞接到诏书时,手微微颤抖,诏书中戒饬他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纳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