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姜葶漪88

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已经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有相关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许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许门在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

8

道光年间(1821—1850),“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10

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10

开封先后建立的茶社(戏园)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天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等,争相邀请豫剧班社演唱。而茶社多是商人开办,赚钱就办,不赚钱就散,再加上当时的警察署动辄借故勒令停演和取缔梆戏,茶社就更难稳定长久。 在开封茶社经常演出的班社有义成班、公议班、公兴班、天兴班和其他一些班社。知名的演员有李剑云、时倩云、王絮亭、林黛云、点翠红、李瑞云、阎彩云、郜郁文、张子玉张竺褔、羊羔、张素云、王致安、李玉仙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打茶瓶》、《阴门阵》《火焰驹》、《连营寨》、《刘莲征东》、《斩黄袍》、《黄鹤楼》《百草山》《白莲花落凡》《磨盘山》《闹翁圈》、《芈建游宫》《桃花庵》等。郑州、洛阳、新乡等,也先后有茶社上演豫剧。104

梆剧改革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10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10

开封永安舞台全体演员合影(民国二十四年)

民国时期“普庆茶社”演出单

《涤耻血》剧照查看更多

3

豫剧现代化

中州大学毕业的樊粹庭,怀着革新梆剧的强烈愿望,樊先生弃政从艺,以高级知识分子身份接管永乐剧院,105

与陈素真和张子林、赵义庭、恍如秀一起办起了“豫声剧院”。从演员生活、道德作风、演出台风,到舞台装置、服饰、道具、灯光、剧目、表演艺术、声腔乐器、甚至剧场设置等,都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同时还制定了台前台后十六项规章制度,让曾经有些粗俗落后的豫剧登上了大雅之堂。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