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债券换土地

时间进入四月,辽东大地开始进入播种期,从关内来的移民,开始在当地官员的组织下,在各地建设移民村。

荒野里没有路,移民们拖家带口,赶车的、肩挑背驮的,硬生生踩出一条路,后来的人沿着前人的脚迹,继续往四面八方而去,又踩出无数的路来。

好在当地官员,已经为他们准备好种子和农具,一到地头,先确定建村子的位置,按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十里为一保的编制,按到达的先后顺序,选举甲长、里正(村长)、保长,在各处建移民村,实行村民自治,自己管理自己。

这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四年前就在辽南地区实践过了,各位来辽东的官员,都培训过,对流程无比熟悉,拿来就能用。

因为季节不等人,移民达到后,一分到地,就在朝廷官员的指导下,用镰刀割出自家的地界,在地界内点火烧荒。

草原上燃起熊熊大火,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但人类为了生存,破坏生态的事情,做得还少么?

草场燃烧后的草木灰,成了天然的肥料,草木灰下面是黑土地,根本不用翻地和施底肥,直接在荒地上挖坑,埋上玉米、大豆的种子……真正的刀耕火种。

有老农质疑这样播种,到底有不有收成?朝廷官员们却说:“放心吧,收不上庄稼,朝廷赔给你!”

有人偷懒,直接撒上种子就不管了,过两天来看,玉米粒和大豆高粱的种子,全都被鸟雀啄走了……

种子播下去后,朝廷官员开始指导移民们建房。

辽东冬天寒冷,无论晒泥砖建房,还是夯土堆墙,都要建得比关内的墙厚上许多,并要求家家户户要火炕,冬天在有火炕的房间里猫冬,不要太舒服。

另一边,那些兑换土地债券的大户们,招募的人手也陆续到达,朝廷很公平,一律按到达的先后秩序分配土地。

位于松花江畔的船厂,原是海西女真乌拉部的活动区域,因当年亦失哈在此设置造船基地,后来此地就叫船厂,明朝在此地,还设置过一个卫所,叫益实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