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数日,杨逸前两场都答的不错,就看最后十五这一天的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了。
二月十五,会试的最后一场。
随着一声锣响,监考官员们身着整齐的官服鱼贯而入。他们表情严肃,步伐沉稳,手中紧握着一沓沓考题和宣纸答卷。
杨逸坐在号舍中,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当考题和宣纸答卷发到他手中时,他深吸一口气,定睛一看,题目竟是“论如何与异族番邦国家相处,是战是和?”
杨逸的眉头瞬间紧皱,心中一阵翻腾。这是个重大且棘手的论题,关乎国家安危、民族荣辱。他先是感到一阵紧张,额头也冒出了细微的汗珠。
“这题目,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全局。”杨逸暗自思忖。但很快,他定了定神,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他想到大周如今的强盛国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若要战,我大周兵强马壮,可以横扫一切来犯之敌!”杨逸在心中呐喊。
他提起笔,先引《孙子兵法》之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写道,战争并非随意之举,却也绝非畏缩之选。大周的铁骑英勇无畏,训练有素,兵器精良,将领智谋超群。
忆往昔,边疆之战,大周将士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令敌寇闻风丧胆。
杨逸的笔触愈发有力,他写道:“我大周之兵,有钢铁之意志,有护国之忠心。
每一位战士皆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且看我大周之军备,强弓劲弩,坚甲利兵,何惧那异族番邦!”
此时,他仿佛看到了战场上大周军队的威武之姿,心中的热血更加沸腾。
“然,战非唯一之选。”杨逸笔锋一转,“和亦为良策。但和非懦弱之求和,而是以强大国力为基,
以智慧谋略为引。”他论述着和谈的条件与策略,强调必须在保持大周尊严和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和平共处之道。
写到此处,杨逸的心情渐渐平复,思维更加清晰。他总结道:“总而言之,与异族番邦相处,战和之选,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若敌寇蛮横无理,犯我边境,扰我百姓,当以战止战,彰显大周之威。若有和谈之机,亦当谨慎权衡,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杨逸放下笔,长舒一口气。他望着自己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文字,
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相信自己的回答能够展现出对国家大事的深刻理解和担当。
一声锣响,“考试结束,众人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