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我要组建工兵营

吴三桂冲着台下一万五千名俘虏高声说道:

“本将乃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

“奉旨,在尔等中挑选五千骑兵!”

杨坤、吴国贵、郭云龙、祖邦文、吴国宝等将领立刻行动起来。

在关宁骑兵驱使下,一万五千名俘虏以单人单列队形,开始在场地上转圈。

每个人必须跟着队形转到将台前。

吴三桂站在将台上选人,他的弯刀指向哪名俘虏,就意味着哪名俘虏被选中。

被选中的人去场地另一侧集中。

吴三桂选择骑兵有四个基础标准:

腿长、手长、腰细、神态木讷。

神态木讷不是傻,是说这个人质朴、不油滑。

这和戚继光将军当年招募兵士的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

军队战力的核心前提是纪律,纪律能够执行到位的核心前提是这些人没那么聪明。

这种完全凭眼神和经验判断选人的操作,有时候比各种比试还要靠谱些。

选军人不是选武状元,选的是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配件。

吴三桂最大的本事不是带兵打仗,而是招募和训练骑兵。

松锦之战后,大明在辽东损失了很多骑兵。

吴三桂两年内给朝廷训练出来三万骑兵。

五千骑兵很快挑选完毕,吴三桂退到崇祯身旁,低声请示道:

“陛下,剩余一万名俘虏该如何处置?”

崇祯道:“从中挑选五千名,组建工兵营。”

工兵营?

这个说法很新鲜。

古代很长时间都没有专门的工兵。

防御工事或者进攻设施、设备一般都是征集民夫来做,人手不够的时候,战兵也得自己上阵构筑工事。

“陛下,工兵营的选人标准,请陛下定夺!”

“腰腹有力、能适应长期劳作。”

“工兵营中,需要配置大量石匠、木匠、铁匠、弹花匠、窑匠等。”

“如果这些俘虏中不够,即刻去山海关关内的府、县匠户中征集。”

崇祯盯着吴三桂,表情非常严肃。

“吴三桂,这个工兵营是未来打赢建奴的关键所在!”

穿越而来的崇祯,不是神。

他脑海中残留的知识记忆大部分是碎片化的,而且文科生的特质让他搞不出什么发明创造。

诸如赵士桢、徐光启、孙元化这样的科学技术人才早就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