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风带来的是贴脸的寒凉,还有清晨露水的温度。
宁玉彻底平复心情,又赶忙在火堆里加了柴火,火把也换了新的。
这些东西很常见,这个时候自然界还没有被人类过度开采,资源多的很,但也并不是无节制随意的采伐采摘。
人们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活逐水而居,依山而建。
对于任何东西都是珍惜的。
草席编的差不多,再多也没地方放了,被露水打湿以后会发霉的。
她趁着光,拎出半袋粗盐,又拿出一些山货,倒在院落,先挑拣干净再用水洗好,不等晒干了,就找了大坛子要腌制。
盐一直是重要物资,更是自古以来官府严格管控的货品,战乱时候,一两盐可与金同价。
宋朝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和提取技术都还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对于盐的提取纯度远远不够,人们吃盐十分艰难。
就算官府放开了,普通百姓每家每户盐的采购量可天价盐仍然是老百姓望尘莫及,大家吃的都是粗盐也就是纯度不够,里面杂质比较多的那种。
在那个时期腌制食物慢慢扩散开来,一来易于存储,二来盐如此金贵,腌制的东西每次取少量的吃。又能尽可能延续食物的保质期。
但进入宋朝时期,中国的提取工艺大大加强。对于金属,盐糖各种生活日常所需的工艺逐步提高。
这个时期市面上卖的细盐已经十分精纯。
酒醋,酱油,糖茶,盐也都放开了,销售。
但仍然仅限于大城镇,县市,甚至是都城百姓们。
远在山沟沟里的人们,他们日常所用,仍旧是这种论袋卖,纯度比以往高上一些的粗盐,价格便宜量又大。
宁玉这两天托婶子们在镇上买回了一些日用品,钱呢,就是草席的初步收入。
四个大钱看起来不多,但实际上已经能买很多东西。
不去铺子里买,只在街边摆摊的小贩手里交换,还能用山货换取日用品。
宁玉把所有的钱都交给王二婶子,带回来了一袋粗盐,两碗糖,还有两瓶酱油和醋。
房子还要建,帮工还要来,大家吃东西,总不能一直敷衍,况且材料全部是迎春带来的,宁玉付出这些东西,已经远远低于别人家造房的成本。
就算是为了感谢柳迎春的亲力相助,宁玉也只能在做饭上下功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子每天都去打猎这两天雨停了,山上的动物开始出来活动,六子手气极佳打了两三只山鸡,拿两只偷偷去镇上卖了,剩下一只褪毛,洗干净以后用火烤过给宁玉送来了。
按照原来说好的请宁玉做成酱。
这种事儿怎么能青天白日的做,到时候不光会被人讲闲话,还会被人惦记。
反正迎春又不是外人,索性晚上把这个做了,白天的时候干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