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志站在讲台之上,环视台下黑压压的人头,满意地捋了捋须。
学堂内座无虚席,甚至连走道都挤满了人,不少学子自带蒲团席地而坐,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紧紧盯着他,仿佛要将他整个人都看穿。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夹杂着学子们紧张又兴奋的气息。
“今日我便以宛城之战为例,为诸位讲解兵法。”诸葛志的声音清朗而富有磁性,在学堂内回荡。
宛城之战,是他成名之作,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此战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堪称经典。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诸葛志侃侃而谈,将宛城之战的经过娓娓道来。
他时而挥舞手臂,指点江山,时而踱步沉思,仿佛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聚精会神地记着笔记。
他们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着战争的残酷和谋略的重要性。
“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我军兵力不足,形势危急。我决定采用火攻之计,诱敌深入……”诸葛志的声音越来越高亢,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
“我命士兵在城外堆积柴草,并派少量士兵佯装败退,引诱曹操大军进入包围圈……”他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画出当时的战场态势。
“曹操果然中计,率领大军追击而来。我军趁机点燃柴草,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曹操大军顿时陷入火海之中……”诸葛志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胜利的时刻。
学子们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上战场杀敌报国。
“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必须随机应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诸葛志总结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每一个学子,声音低沉而有力,“切记,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下课后,学子们围着诸葛志,七嘴八舌地请教问题。
诸葛志耐心解答,直到最后一个学子离开,他才缓缓起身,揉了揉有些酸痛的肩膀。
“先生,今日授课,精彩绝伦,学生受益匪浅!”一位学子恭敬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