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康元七十一年元月初十,午时,苏州城,魏王李缜钦差行辕。
魏王李缜自太湖中溺水被救,休养了两日两夜之后,病情已然好转了许多。此际,他服过汤药,又喝了一碗红枣莲子粥,面色已渐渐红润了一些。他正在房子中缓缓踱步,间或与旁边的薛涛与徐恪二人说两句闲话。这时,有一名亲兵急匆匆地赶了进来,将一封书信交给了薛涛。据亲兵禀报,这封信乃是户部尚书秋明礼特差人六百里加急快马送来。薛涛急忙将秋先生的书信呈给了李缜。
李缜接过书信,拆开观看,才看了几行字,不禁脸色大变,失声道:
“太子被废了!”
房间里站着的另外两人,薛涛与徐恪闻言都不由得面露讶异之色,各自都心道:“这大过年的,元月里,家家户户都在欢庆新春,皇上竟然将太子给废了?”
李缜阅过书信,沉思片刻,便道:“父皇已于元月初三下诏,废太子为庶人,着即押往庐州府圈禁,终身不得出府一步。秋先生信中说道,父皇为此心痛欲绝,如今又身染沉疴,卧病不起……性命……性命堪忧,或恐行将不讳啊……”说到这里,李缜满面忧伤,眼里已隐然有泪……
“殿下!此时不是伤心的时候!眼下太子已然被废,皇上又重病不起,朝局动荡,随时有变!可如今,我们又远在苏州,殿下可得当机立断,赶紧拿个主意啊!”薛涛急忙言道。
李缜举手抹去了眼中的泪痕,旋即换了一副冷然镇定的脸容,沉声道:
“事不宜迟,赶紧动身,回京!”
薛涛却道:“可殿下这身子骨,才休息了两日,郎中可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殿下三日内不可见风啊!”
“管不了这许多了,你去跟厉成峰交代一下,半个时辰后,立即动身!”李缜凛然说道。他目光中,却仍是藏不住,几许忧愁……
薛涛深知这位主子的秉性,一旦决定之事便再无更改。他自忖眼前的形势,确是一刻也不能耽搁,于是忙与徐恪二人,按照魏王的吩咐,一边命人收拾行装,一边与苏州知府厉成峰仔细交接。
依照李缜的意思,原本只剩一百人的钦差卫队又留下六十人,归属厉成峰统领。命厉知府将所募集的近五十万两银子全部就地买粮,率同钦差卫队,亲自押送至山南道、山东道救济那里的灾民。
李缜又亲自写了一道牒文,盖上钦差大印,命厉成峰派员送至杭州府,督促杭州知府吴云龙募粮筹款,并将所得粮款一并送往山东、山南两道。
诸事交代已毕,魏王的钦差仪仗于未时不到,便即动身北往回京。苏州知府厉成峰自是率合府上下官员,一直送行至苏州城北门之外。此时魏王的钦差卫队,只剩下四十名亲兵,整个钦差仪仗,较之出长安之时,已然“缩水”了一大半。魏王坐在马车内,既是担忧父亲的病情,又是焦虑朝局的变数,一味催促车架速行,于这车窗外的风景,却根本无心观赏……
北风萧瑟,草木冰霜,这钦差一行自苏州城出发,一路疾行紧赶着要回长安,这且不表,再说那京城长安中的形势,此时已然是乱成了一锅粥……
新年之初,元日之后,新春已临,普天同庆,皇帝李重盛却为何要赶在这一个喜庆的当口,偏偏将那太子给废了?
一切都是太子李仁自找的,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救”……
事情要从康元七十年十二月二十六说起。
这一日,吏部尚书毕松云带着即将外放的五名知府,赶到了大明宫紫宸殿外,等着要面见皇帝。
毕松云在凛冽的寒风中足足等了有半个时辰,却见那内廷大总管高良士施施然而来。高良士道万岁爷身子困乏,已然躺下,这些外官便不见了……
按照惯例,皇帝若没空接见,便需由吏部尚书带领着这些行将外放的官员,去参见奉旨该管吏部的魏王。魏王见过之后,若没有意见,便会当场签字,再由吏部造了官凭,盖上大印,这些外官们即可拿着官凭走马上任。
然而此时,魏王已奉旨南下筹粮,依照高公公的意思,只需当值的亲王点过头,签了字,这件事也就算妥了。今日于亲王待制院中值守的乃是楚王李祉。没办法,毕松云只得硬着头皮去找楚王了……
今日恰逢楚王李祉在大明宫中值守,在朝中,楚王待人一向以随和着称,与那位冷如冰霜的魏王简直是判若两人。此时,楚王舔着个肥胖的肚子坐在外堂的书案前,一边看着这几人的告身文书,一边笑眯眯地望向下首垂立的五个即将外放的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