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敦礼裹着寒风掀开门帘走进正堂,便见到刘洎、刘祥道两人正喝茶聊天,头顶头窃窃私语、神神秘秘,遂搓着手走过去,笑道:“人还未到齐呢,二位该不会是打算私底下串联一番,待会儿商议政务的时候共同进退吧?”
走到两人身前,在一侧的椅子上坐了。
有书吏给奉上茶水,崔敦礼笑问:“有糕点没有?若有,给我取来几块,早上家中有事,未来得及吃饭。”
“崔尚书稍等。”
反身去后堂取来一碟软糕,放在茶几上。
崔敦礼拈起一块糕点咬了一口,喝了口茶水,看着二刘,奇道:“还真是商量什么私下串联之事,怕我偷听便不说话了?”
刘洎看着崔敦礼一副阴阳怪气的模样很是无语,也不隐瞒,直言道:“即便私下串联也不会在这里说了,刚才说起杨师道上书之事,当下朝廷里沸反盈天,都嚷嚷着要继续上书劝谏陛下,自此废黜‘剐刑’,不知安上贤弟之意如何?”
崔敦礼吃着糕点,摇头道:“此事舆情汹汹、议论纷纭,下官自然是支持的,只不过兵部非是御史言官,虽然也有几个文官,大部分都是行伍出身的匹夫,字倒是认得那么几个,话却是说不明白的,故而上书就不必了,若有其他衙门上书,兵部署名附议便是。”
刘洎若有所思,略一沉吟,颔首道:“安上之言,老成持重。”
整个文官集团紧随着杨师道开辟的道路上书谏言,其中或有人担忧严苛刑法泛滥成灾,或有人借此机会串通一气,但无论如何,集结文官向陛下发难的形势已经形成。
先有军方势大难抑,再有文官咄咄相逼,可想而知陛下会是何等样的心情。
而兵部乃军方之大本营,其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整个军方之动向,如若响应文官之号召一并上书谏言,势必给予陛下“文武双方沆瀣一气”之印象。
陛下怕是晚上觉都睡不着……
刘祥道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赞同道:“吾等身为朝廷重臣,理当各司其职,这件事乃是御史台的分内之事,自有御史台行使职责,诸位同僚在一旁给予支持即可,不必亲自下场。”
以陛下之刚愎,必然需要更多人联合起来一并上书形成难以阻挡之浪潮,才能逼迫陛下收回成命。可凡事有利必有弊,人太多、涉及衙门太多、甚至于整个文官集团上下一心,恐怕导致陛下惊惧的同时愈发激起其自负之心,导致事与愿违。
刘洎道:“那就这么决定吧,御史台冲在前边,吾等从旁协助。”
“正该如此。”
崔敦礼咽下糕点,拿出帕子擦擦手,喝了口茶水,紧蹙着眉头:“要注意尺度,更要注意力度,万万不可弄巧成拙。”
刘祥道信心十足:“我在此前已经就此事劝谏陛下一回了,再劝一次也不会显得突兀,只不过规模大了一些而已。”
……
未几,一众宰辅、平章事鱼贯而至。
政事堂制度形成于贞观初期,起因是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之集中。与此同时,通过宰相集体议政大大减少了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遂予以常设。
时至今日,随着帝国疆域愈发辽阔、治下人口愈发众多,各处衙门政务繁忙,更加需要政事堂这样一个机构来协调中枢各部门、提高行政效率,使得政令如一、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