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十年,国子监学员在经过基础教育后,前往泰河流域与当地农民研究种植棉花,成功收获了建安国土本地的第一批棉花,经由尚衣库进行弹花、纺线等多道工序,最终纺织成布。
由棉花纺织出的布匹柔软又暖和,吸湿性强,耐磨耐用,不管是做成衣物还是填充成被,都能够很好的御寒。朝廷下发补贴送种,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棉花,次年国子监分出农部学院,征收泰河流域擅种植棉花者为外派学员,前往大江流域普及当地农者种植棉花知识,确保三年以内建安百姓皆可于冬日盖上棉被,五年以内普及百姓棉衣穿着。
建安八二年,国子监学员通过嫁接技术实现了缩短部分果实的成熟期、提高产量、增强植株抗病等效果,并开始研究类似稻-鱼-鸭生态共生系统法的农业新模式。
同时建安改革科举制,要求春闱落榜者可入国子监学习两年,成绩良好者可留下成为国子监讲师,成绩不佳者亦可返乡建立私塾,普及国子监知识,每年享受朝廷补贴,逐渐达成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
建安学子甚卷,不出三年,国子监人才辈出,各路各府各地更是学堂频建,国子监开始下发特招名额,用以提前收揽有才之人。
建安八三年,有国子监学员中饱私囊,提前散播消息使得某些官员操控市场物价获利,获狱八年;同时一位学员研制出了高效纺织机,获得朝廷大力赞赏,封其为纺织侯,可入琼林宴。
国子监奖罚分明,所出成果利之于民,引无数寒门学子争相追捧,逐渐形成“寒门入国监,官商入高堂”之局面,皇帝开始打压官僚体系,不允商人后代入朝为官。
建安八四年。
益州传来喜事,堤坝将成,益州知府诚邀国师大人与皇帝一睹岷江一分为二,入城灌万田。
皇帝忙于朝政而婉拒,由国师大人与沈侍郎前往验收。
玉稷山上。
这次随从而来的,还有朱小彪和荆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