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日夜查阅大量关于量子力学和通讯技术的前沿文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思路。
为了获取最权威的知识和最前沿的研究动态,苏澈利用自己在科技领域积累的人脉资源,与全球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取得联系,诚挚地邀请他们加入项目。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他们便遭遇了重重难关。
量子纠缠态的极端不稳定性,宛如一个调皮的精灵,难以捉摸和掌控。
实验过程中,量子纠缠态时常毫无预兆地突然崩溃,导致信息传输中断,之前的努力瞬间付诸东流。
信息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干扰也如影随形,来自宇宙射线、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使得传输的信息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出现错误。
而影像的还原度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将量子信号精准地转化为清晰、逼真的影像,成为横亘在团队面前的一座大山。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实验室里的气氛一度变得压抑而沉重。
团队成员们疲惫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迷茫,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这个项目是否真的可行。
但苏澈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他鼓励大家:“每一次伟大的科技突破,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只是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跨越过去。”
在苏澈的激励下,团队成员们重新振作起来。他们调整研究思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和材料。
量子物理学家们专注于优化量子纠缠态的稳定性,通过不断调整实验条件和参数,寻找最佳的纠缠状态;
通讯工程师们则致力于研发抗干扰的信息传输技术,设计出各种屏蔽装置和纠错算法;
计算机算法专家们日夜编写和优化程序,试图找到一种能够高效处理量子信号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