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山神公主

顽贼 夺鹿侯 2111 字 2个月前

这里有元帅府最大的兵工厂,则会在这周边驻军、形成大集镇,进一步完全掌控青海湖,有了西扩的可能。

如果这里没有,他们来了又走,此消彼长的兴修水利开垦田地也都会随时间慢慢放弃。

在汉番蒙杂居的地方,军队,是鼓励百姓定居开垦的必要条件;而整个河湟谷地相对充足的水源灌溉条件,也能在天降大旱的极端环境为他们留下一丝求生机会。

只是一丝。

即使在这里,想到陕北的龟裂土地,刘承宗依然提心吊胆。

刘九思听见刘承宗的支持,长出口气道:“我问过师大匠,需窑厂一座,三座化铁炉、一座炼焦炉、一座大鉴炉,最多要民夫六百、军夫四百、工匠一百五十户、轮班学徒七百,要建起铁厂需要白银八千九百二十四两,此后每年依工匠学徒多寡,需最多工食口粮一万八千石。”

刘承宗缓缓点头,规模超出了他的预计,但花费在他预料之中,他问道:“能产多少铁?”

上天猴摇摇头道:“数目尚不可定,只知山中藏铁甚巨,铁苗周遭三十余里俱埋铁矿,如工匠充足,来年多加查验,才能得知数目。”

说罢,他轻松道:“若仅以炉计算,年产生铁四万五千斤、熟铁八万斤,不够的话还能造更多大炉。”

刘承宗摇头道:“可以先这么修起铁厂,但不够怕是也造不了新炉了。”

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况且开矿之事,需要考虑的绝非仅仅成本。

终明一朝,各种起义层出不穷,矿徒是其中的主力军。

并不是挖矿的老百姓喜欢造反,而是在这个时代私自挖矿的百姓,大概率都犯法。

而开矿又有兵器之便,很容易演变为聚众造反。

历朝历代,盐铁金银铜等矿产在多半时间都为朝廷所禁,不准百姓私自采挖,私挖的就叫矿徒,就好像有官盐,贩私盐的就叫盐徒一样。

刘承宗最近再看朱元璋语录,上面就提到过朱元璋对开银矿的看法。

早在洪武二十年,就有府军前卫老校官丁成对朱元璋说,河南陕州有银矿,元朝经常开采,如今已经废弃,可以开采以资国用。

而朱元璋说君子好义,小人好利,好义者以利民为心,好利者以戕民为务。

他知道从前江西丰城在元代时开矿,官府定额开采,后来却使一州百姓深受其害的事。

因为土地所产有限,上层矿产容易采掘,可百姓每年交多少税却有定额,等易开采的被采完,地方官贪功而不为百姓上书,这部分税就要从其他地方补全,以至敲骨吸髓,朝廷就算有恤民之心,也没办法知道。

所以要引以为戒,凡言利之人,皆戕民之贼也。

有这个指导思想,明朝自太祖皇帝起,其后皇帝对开矿这件事都非常谨慎,认为给官府带来的利益不大,而对百姓的损害又非常多,所以不能开。

不过朝中也一直有反对者,每代都有主张开矿的官员,各地也一直有私自采矿的现象,通常主体为卫所军官控制囚犯、蛮人开矿,渐渐演变为叛军。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万历朝,开了矿税矿监,从万历二十四年到三十二年间,花了八年时间,费了十几万两成本,征了十一万两进内库,乱了全国。

刘承宗对开矿很上心,本质上是个‘元人不暇自哀,而朱元璋哀之;朱元璋哀之后人不鉴之,亦使刘承宗复哀朱元璋后人也’的故事。

矿产似乎是个百分百盈利的事业,但其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