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我们看这一段阿难尊者的心态:
首先,我们看到阿难尊者他承受佛陀慈悲的教诲,他已经知道什么是生灭的,什么是不生灭的。但是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是悲从心来,合掌表达对佛陀的感恩。他说:我虽然听闻到这个相妄性真的道理,我知道所有的相状都是生灭的,只有那一念的心性,才是真实而不生灭的,这样微妙的道理,我觉得已经对我的微妙心性有所觉悟,这个心性是本来圆满、本来常住而不生灭。
看这个意思,阿难尊者对心性的相貌已经有所了解,但这个地方的障碍哪里呢?看下一段:
仍依妄心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但是虽然我能够了解我的心性是本来圆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这地方有个问题就是说:我现在之所以能够去觉悟佛陀说法的音声,我还是用我这个攀缘心啊,我用这个攀缘心来分别佛陀的音声,才去觉悟真理的啊!
未认本心
【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那么现在您告诉我说,这个攀缘心不是我真实的心,而那种不生不灭的心性才是我真实的心,我实在不能够直下承当啊!
请佛除疑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所以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他希望佛陀的慈悲哀悯啊,希望再一次开显圆满的法音,来拔除我心中的疑根,使令我在生死流转当中,回归于无上的菩提道路。
这段话的重点在于: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前面是因为道理的问题,他道理没有清楚,但这个时候道理全部清楚了,他知道说这个生灭心是不好的,是生死的根本;不生灭心是好的,是涅槃功德的根本。他这个道理完全清楚了。但是他怎么样呢?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积迷已久啊。跟妄想在一起太久了。
阿难尊者在经文上说:佛陀啊,我从出家的时候就是用攀缘心,攀缘您相好才出家的。你看有些人他学佛是唱炉香赞,很高兴才出家的啊。那也是攀缘炉香赞的音声才感动的嘛。我出家以后,我吃饭睡觉、做早晚课都是用攀缘心啊,那您突然告诉我说,这个攀缘心不是我的真心,我怎么能够承当呢?所以这个已经不是道理的问题,他道理虽懂,但是他没办法直下承当,这个是怎么样?疑根犹在。
我们跟攀缘心的历史,那追溯到无量劫前,看每一次的生命都是靠它来生活。每一次得果报都是靠内心的感受,靠内心的想像来引导我们。我们这件事该做,那件事不该做,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呢?我们一般不依止真理的,而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跟了这么久,你要我放弃感受、放弃妄想真的做不到。这个是阿难尊者的心态,就是徒获此心─我知道真如本性如此的好,但是我实在是不敢承当啊!
这是十番显见最后面的关卡,看佛陀怎么去破他,怎么开导他?
己二、开示(分二:庚一、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庚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庚一、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
首先佛陀在整个六尘当中的所缘境,先选用音声,然后再广历其它的五尘。这六尘有:色声香味触法,但是我们对音声的感受是特别强烈的,所以先用明显的音声,来发明这个妄想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它只就是在耳根跟音声碰撞的当下,才暂时的显现,等到根、尘分离以后就消失了,它是离尘无体的。我们看经文:
离尘无体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假设能够分别我声音的,这就是你的心。这当然是攀缘心,我们内心跟音声接触产生一个感受、产生一个妄想,我们感觉到它是如此的实在,我们就认为这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就跟着它走。佛陀说:好!没关系,你一定要这样做,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它真的是你的本来面目,是你的主人翁,这个地方有个条件: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它既然是你的主人翁,它就应该永远的陪伴着你才对,它就应该当音声消失的时候,必须继续留下来才对。
我们现在一直在找主人翁,菩萨云何应住?如果我们认为说,妄想跟感受是如此的真实,那它就应该永远陪伴在你身边才对啊。音声来的时候,把它带过来;音声走的时候,它应该留下来才对,事实上是不然嘛。你看我们今天:有时候很欢喜,因为别人赞叹我们。那我们这种欢喜的心,是别人音声的刺激,我们产生欢喜。你说这个心应不应该安住?当然不能安住嘛!因为这赞叹的音声消失了,别人一毁谤我们,我们欢喜的心,马上失掉,痛苦的感受马上生起。所以你看我们老是跟着别人的舌头转,别人的舌头一转,我们的心就跟着转,那怎么是你真实的心性呢?
真实的心性它的条件——必须永远对你不离不舍,永远陪伴着你才对。要恒常存在,你痛苦的时候它也在,你快乐的时候它也在,这才叫真实嘛。
但事实上,我们的感受跟想法是这样吗?看佛陀怎么解释:
以喻发明
譬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合法: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佛陀说:比方说一个客人,他暂时住在旅馆当中,他暂时住一住就要离开了,不能长住。但是这个旅馆的主人,他是真实的永恒的住下去。那你现在分别法音所产生的感受跟妄想亦复如是,如果它是真实你的心性,它不应该离开,它应该永远陪伴着你才对啊。为什么声音走的时候把它带走呢?
你听到美好的音声、美好的音乐产生快乐的感受,当美好的音乐结束的时候,你快乐的感受也被带走,那这个算什么真实的心性呢?你心中任何的感受跟想法,只要是要被带走的,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缘生起的,都不是你的东西。
所以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他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信心就是信心,为什么加上一个真实?意思就是说:有些信心是不真实的。你看有些人他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因为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他对佛号会通身靠倒。但是他病痛现前的时候,他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没有了,他这个信心是假借健康的因素而有,当健康失掉的时候,把信心也带走了。
所以:我们依止生灭心的修学,我们永远跟着感觉走,就是你的心永远是借来的。没有一个真正你自己的东西,你都是借来的,临命终的时候都要归还啊!
太阳出来了产生了光明,太阳一走把光明带走。风一吹产生摇动,风一走摇动相就带走。光明是跟太阳借来的,摇动是跟风借来的。所以你要怎么检查你的心是生灭跟不生灭呢?只要它必须是有所归还的,它就不是你真实的心。这个地方说的非常清楚:什么是我真实的心;什么是我暂时的、虚妄的、一时感觉,这个地方,你要把它区分出来。只要离开了六尘就没有自体的,这个就不是你真实的东西。你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素,这个心态才会生起,这个心态临命终的时候肯定是会败坏的。当你到加护病房的时候,全身插满管子的时候,它一定会要消失掉,这个心临命终的时候绝对不会现前。但是有些心态,你培养出来的时候,在你苦恼、病痛的时候,它永远跟在你的旁边,这个就是真实的心性,可以依靠、可以安住。
以佛法的角度——你依止道理的思惟,产生的这种修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破坏的。你假借某种事相的感应产生了信心,这个信心是可破坏,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判定的方法。
庚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前文是就著音声来说明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这个地方是广历的其它的色香味触法其它五尘,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兼破缘色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