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朝会兴乱(上)

买活 御井烹香 2262 字 4个月前

而到了敏朝这几任皇帝这里,基本上皇极殿更是设而不用了,除了极偶尔天子会露面在冬至、元旦大朝之外,大朝会也只是打开殿门,让众人在殿下望宝座而拜,人是不在宝座之上的,朝拜完之后该干嘛干嘛,该领宴领宴,该回家回家,话本中那种群臣在朝会上眉来眼去、唇枪舌剑,乃至御宴中勾心斗角、屡兴风波而惊动皇帝圣裁的事情,完全属于臆想,如今的朝会不论是大朝还是常朝,都成为完全的礼仪性流程,其存在于否完全和朝政运转无关,内阁、六部体系,已经在朝会外形成了一套运转良好的班子,倘若有人想在朝会上议事,那反而是完全打破了规矩,会成为让群臣惊疑投顾的异类。

也正因如此,常朝会上,京朝官溜号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常态了,若是遇到了雨雪天气,那来的人更少,流程也非常的短——因为雨雪天气朝官也不能打伞,只能在这样露天的大广场上活生生地淋雨,朝廷不得不屡加申饬,禁止京官溜号。还好今日是朔日朝会,人本来就会比平时多一些,天气也好,十停里大约七八成都到了,倒也不觉得突兀。

都是多少年的老规矩了,众人都是熟极而流,很快便都在皇极门前分班站好,手持笏板,面朝御道恭立等候,这一礼节为所谓的‘起居’,随着鸿胪寺的响鞭而告一段落——按照真正的礼节,‘起居礼’是在皇帝到来之后结束的,但皇帝是多年不上朝的,朝会已经很习惯于在缺人的情况下进行了,主要是由内司的二十四衙门出人来代行一定的礼节。

譬如说此时,等到百官到齐之后,内监便上前,把龙椅——称为金台——从后方抬出几步,来到廊前,同时撤去遮在前方的障子,各持伞、扇立于左右,表示皇帝的象征已经到此,于是鸿胪寺再度鸣鞭,文武大臣各自迈前一步,把空出来的御道填满,转过身子,面向金台,持笏下拜,一跪三叩,便各自起身肃立。由鸿胪寺的司礼官继续唱喏,令今日入京谢恩,以及要远行的官员出列,叩首辞行,这就是所谓的‘陛见’、‘陛辞’了。

如果皇帝上朝,又要此人上前对答的话,在名单送上之后,事前就会传话让此人上前觐见,由于皇帝不上朝,如今这种程序已经成为虚应故事,真正要召见的人,早就去行宫见过了,因此这个流程走得很快,别无他话,那几个被挑出来的小官,叩首后便归班了。鸿胪寺又出来唱喏,奏报边关战事,这也一样是程序的一部分,而且通常是只报大捷的,目前敏朝仍处于对建州的大捷之中,已经报了一两年了,大家都听得十分麻木,眼观鼻、鼻观心,有如老僧入定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情绪反应。

如此两个程序走完了,接下来才走到‘有事上奏’这个环节,数百年来,这种有事上奏的环节,都是拿一些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出来走个过场,譬如某地发现祥瑞,地方官上奏要送,太监代答‘准奏’等等,但凡是有意义一些的事务,决不允许经过朝会擅自决断,因为如此将会绕过内阁,破坏已经稳定的朝堂秩序。是以,朝臣中其实也不乏有敌视内阁的声音,认为内阁非祖制本意,实际上是窃取了百官耳目,使得百官不得直接和天子交流。

当然,那也是在内阁初设之时了,现如今,众朝臣早已适应了新的权力结构,对于朝会的礼仪性本质,他们也是完全接受的,一般在这有事上奏环节,也是由鸿胪寺事先说好了,让几人上奏,众人各自配合而已,偶有些人别出机杼,公开上奏,也只是找到祥瑞,唯恐不能引起上头重视,故意哗众取宠,为祥瑞造势而已。

伴随着几声沉稳的轻咳,所谓‘打扫’——起到宣告自己出场的效用,避免两厢撞到一起,几个官员逐一出面,“臣某某有本奏!”

“上前来。”

有本奏者,便走到丹陛之下,拿出自己的奏章大声朗读起来——奏事必须念稿,不可口白,而且说话要大声,如果自己大声不了,便要鸿胪寺官员代为宣读,这是因为不大声读,金台上的皇帝是听不见的,不过,如此当然位列前排的公侯高官也能听得一清二楚,但在队伍后方的朝官便往往听得很模糊了。

这也是御门听政一个常见的误解,即所有奏章都可以,也应当被早朝所有参与者听见,任何人都可以出列发表意见,实际上敏朝朝会,奏事者只需要让皇帝听清就行了,别人听见了那是他们站得前面,也并非倾诉的对象,后头的小官就发呆吧,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充当了一次人肉背景而已,尤其是如今,朝会完全成为一种摆设,依旧维持下来,就好像每天上课以前的起立礼一样,大概起到一个提神醒脑的作用,最大的意义就是促使京朝官早睡早起,同时变相地完成清晨的身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