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凌公子在,平日我们也对他多有照拂,想来恩公一定不会与咱们疏离的。”
“非也,凌儿虽聪慧,但不够成熟,不被那小子带着跑就不错了,指望凌儿影响他?难!”
红儿想了一下又说
“那也不需如此着急吧,恩公性情中人,滴水石穿之下,恩公只会与咱们更亲才对呀。”
老里长摇头说
“滴水石穿是不假,但你可知时不我待?
如今天下纷乱不休,正是国家用人之际,这小子此番又表现如此耀眼,岂会久在我们这池中?
老夫已经准备好了,就待此间事了,便请上乡郡的三老们一同向那新刺史举荐他......”
三老?
红儿听得心头一惊,要知道那可是三老,是地方上最有名望的老人。
别说郡守或刺史了,听说就是皇帝见了三老,那要也恭恭敬敬的请三老上座,甚至对于有些深有威望的国三老们,都是由三老先用膳,而后陛下才会动筷以示尊敬。
像这位老主家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以后能被推举选个乡三老就了不得了,这次居然要请乡郡的三老们一同举荐恩公。
一念及此,她又由衷的感到高兴,她就知道这位恩公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的。
“所以你们现在知道老夫的良苦用心了吧。”
比起朴素的感到高兴的红儿,个别早熟的世家女心里都泛起了一丝悔意。
她们为何前后心情如此反差?
这位王家的老里长又为何如此重视苏曜,甚至要亲自带头举荐?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大汉朝独特的官员选拔机制了,也就是察举制。
自前汉武帝建立察举制起,该制度就取代了过去的贵族世官制,成为了大汉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这种自下而上,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制度一经推出,就获得了革命性的成功。
察举制不以家世和爵位为考量的选拔方式被时下的寒门们视为晋升希望,颁行以后不但很快就呈现出人才井喷,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勃勃生机之景。更由于多样化的选拔科目与重品德的指导精神,为大汉民族性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后汉以来,这套制度的规则就为地方世家大族所熟悉并掌控,他们逐渐垄断了渠道。
这里的祁县王氏,虽然在本地也称得上的大家,但他们却也依然无法与同郡的晋阳王氏相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自王允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轮到一个新的名额,这也是他们一直以来久久难以忘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