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厚待臣属,让臣能吃到如此美味,还得多谢陛下才是。”
魏广德笑道。
往西苑找人,一来一回花的时间就不短,小皇帝和魏广德在文华殿偏殿用膳,都吃完,小內侍开始收拾的时候,那边才把人找来。
一个品级很低的太监,带着两个花匠此时已经跪在殿内。
“起来吧,朕来问你,这御麦是什么时候种在西苑的,种了多少,产量如何?”
小皇帝朱翊钧叫他们起身,连珠炮似的就把魏广德的问题抛了出来。
那太监应该是西苑负责管花匠的人,但是他显然是不知道如何回答皇帝的问话,所以这时候下意识侧头看向旁边一个年级稍长些的花匠。
魏广德从这个动作猜测,或许这人为宫里服务的时间较长,知道的多些,所以那太监才会有如此反应。
不出所料,那花匠先是偏头和那太监对视一眼,或许明白对方的意思,这才开口说道:“回陛下,这御麦应该是前朝嘉靖三十四年左右被送到的京城,是云南土司觐见时上贡的贡品。
不过这东西当时只是煮食,味道普通,所以先皇吃了一次后就不再吃了。
不过看着果实好看,就让西苑花房这边学着种植了一些。
现在西苑靠近太素殿那边种植了一片,其他地方就没有种植了。”
那花匠说完,小皇帝朱翊钧就诧异道:“太素殿那边不都是山坡吗?这东西能在山坡上种植?”
要知道,大明朝使用的作物,现在可大多是传统植物,俗称的五谷杂粮。
在后世,五谷杂粮一般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
不过这个时候说的五谷,其实是指《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是没有玉米存在的,所以也有人戏称玉米为六谷。
当然,随着中国人种植粮食作物的变化,玉米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也被纳入五谷之一,但那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云南土司进贡?”
不过这会儿魏广德关注的不是这东西种那里,而是对它的来源产生了兴趣。
“回魏阁老,确实是云南土司进贡,具体是何人还得查查宫里的记载。”
那花匠小心翼翼的答道。
到现在他们心里也没底,忽然被人叫到宫里来。
好在內侍来传召的时候也说了,陛下要问御麦的事儿,他们是熟悉那东西的,所以才被叫来。
这老花匠很小就跟着长辈在宫里当差,自然熟悉御麦。
以往,这东西成熟后,因为嘉靖皇帝不喜欢吃,其他的太监除了尝尝鲜也就丢弃,都是他们带回去给家里吃,所以知道这东西是确实能吃的,倒是不担心吃了会有什么问题。
“这东西云南一直就有吗?”
魏广德好奇问道。
“这个.”
那花匠低头似是在回忆,当初找来云南土司随从传授种植技术时,花匠年纪还小,所以这会儿还得好好想想才敢回答。
魏广德也不急,就这么静静坐着等待起来。
一小会儿后,花匠才抬头,他不敢看小皇帝,而是看着魏广德答道:“记忆里好似听说这东西出于西番,他们是叫它番麦。
那时候小人年岁还小,就是跟着那土司的随从学习种植技术,其他的也不知道了。”
“伱们是把御麦种在山坡上?”
魏广德又问道。
“是的,这御麦很好种植,不似平常作物般需要平坦肥沃田地,只需有土就行,山间河谷都可种植,而且御麦也就是种下去的时候需要浇水,平时就只是除除草,主要就是注意排水。
御麦不喜水,若是被水泡了就坏了,所以山坡种植最利于排水”
说到种植,自然是他的专业,那花匠就在那里絮絮叨叨念叨半天,不过魏广德也只是倾听,并没有出言打断。
通过那花匠的描述,魏广德大致可以判断出一点,那就是玉米好养活,主要是可以种植在山区,平常作物不易生长的地方,而且对水的需求也比普通作物少。
不过等花匠说道御麦产量,多少还是让魏广德有一点失望。
“这御麦一年能产多少,这个以前没算过,按小人估计,要是亩产的话,去芯应该有一石的样子。”
明朝的一石,也就是百二十斤,玉米这年头产量这么低,倒是魏广德没预料到的。
当然,老花匠的估算也未必准,毕竟并没有专门计算过,想来他也不敢把这东西的产量报的太高,否则万一没那么多,可就会担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