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时刻

犁汉 痴人陈 2616 字 3个月前

他们随着张冲一起,举杯摇摇祭向东南,那里是泰山的方向。

泰山军的人们相信,他们在死后都会返回到泰山,返回到那个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那里泰山府君会接引他们走入黄天之世。

当众人一饮而尽后,张冲大赞一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众人心潮澎湃,齐齐高呼: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里的声音传到了外面,越来越多的吏士在传这一句话,一时间雁门关内,人声如潮,呼声鼎沸。

之后这场小酒会就这样结束了,徐盛也和众将一起退下了,他会获得他应有的荣誉和军功。

小主,

这不仅是奖励他们的壮举,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生发“我的时候到了”这个感叹时,能够不被辜负。

……

当军帐人去一空后,几个幕僚却留了下来,因为他们要和张冲商讨后面的战事。

打下雁门关并不是战争的结束,而是更大战事的开始。

在南下之前,泰山军的飞军外军系统就已经在并州扎根很久。他们扮做游商,进入豪强的部曲,参加郡县卒,靠着这些人源源不断送来的消息,泰山军上层对并州的了解越发深了。

其他的都好说,就两个问题确实有点特殊。

一个就是并州世家势力非常强大。这里面一个根源就是并州的人地矛盾非常激烈。并州的耕地面积在天下十三州中是最少的,其耕地面积只有百分之一。

并州本就是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在雁门以北,地多斥卤,耕不得地。在太行东,又是冈峦带土,平原又少。

这就造成了世家大族都聚集在沂定盆地、太原盆地这几个地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也比其他地方的世家更要紧密,对治下的徒隶的控制也更加强硬。

所以张冲一旦从雁门关南下,这些并州豪世必然会联合起来和泰山军决一死战。

这倒不是张冲怕这个,而是他必须要有这个认识。

而除了这个之外,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匈奴问题。

自光武建武二十三年,匈奴内乱分裂,呼韩邪单于率所主南边八部众四五万人投降汉朝,这八部就被称为南匈奴。

此前八部匈奴众立单于王庭于五原西部塞,但后来他们很快就被北匈奴击败,无奈只能入关躲避。

之后汉室就将他们全部徙庭于西河郡的美稷。后来汉室终于击溃北匈奴,收复全部的失土,也将南匈奴陆续迁移到这些地区安置。

其中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

本来汉室如此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没什么人,让这些匈奴人迁移到这里可以为汉室的屏障。

最后的结果也确实达成了,南匈奴有力的维护了并州内郡的安全。而他们也在着过程中不断发展,发展到了三十多万口,胜兵五万骑的规模。

但后来南匈奴在顺帝永和五年的时候发生叛乱。

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次叛乱后,原先只在并州边郡的匈奴人开始大规模进入汾水流域。

而现在,当张冲开始攻破雁门关,将要沿着汾水攻略太原的时候,这些匈奴人的存在就是需要张冲慎重考虑的。

到底是将他们直接打为敌人,还是先将之拉到同一个战线。

这是张冲需要和荀攸等一众幕僚讨论。

但讨论了半天,最后却有一点不得要领,那就是张冲缺乏对并州社会形象的认识,而荀攸他们都是中原或是北地人,对与并州也只是听过,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生活过。

这样讨论政策战术的执行就有点脱离实际。

于是,张冲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于是他问向荀攸:

“公达,此前徐盛说的那个王邑据说是你友人?”

荀攸谨慎的回道:

“王上,的确如此。王文都此人当年是老太尉刘宽的学生,我曾与他有过一段交往。”

张冲恍然,问:

“此人是并州人吗?对并州的形势有了解吗?”

荀攸一一实告:

“此君就是并州北地人,其家更是大族,对于州内治情必然是熟稔的。”

张冲想了想,最后笑道:

“那就让王邑来一趟吧,人家为咱们献了这么大一个礼,怎能都不见一面呢?”

但就在这时,荀攸皱着眉,说了这样一个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