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安装金属件,和金属件锈蚀,对船体本身的伤害。

林宇在船外壳加装隔板,类似于松木,用来固定装甲板,铁钉不会直接穿透船体本身,后期拆卸更换也方便。

叮叮咣咣,船坞之中,林宇身影出现在各个位置。

堆积成山的不同规格装甲板,肉眼可见的变少。

失乡号则由下至上呈现出青灰色。

整个与水接触的船底,都安装上铁板,主要防止黑鱼啃咬。

吃水线以上装甲就比较轻薄,上沿还是裸露的木头。

甲板上最为醒目的变化,则是两门长达2米的黑黢黢大炮。

这门大炮是林宇铸炮的第三代产物。

第一代是试验技术,采集数据,第二代深化加工精度,采用套筒技术,让炮身轻量化。

第三代,则是两者调和。

维持一代炮吨位的同时,设计更合理,更坚固,炮管加长,穿上抗压套筒,这样可以装药更多。

前后各一门炮,固定在甲板。

卸力滑轮组、配重则在下层舱室。

当大炮发射完毕,自动退回到甲板中间,方便清理炮膛,填装新药和炮弹,然后利用配重势能自动复位。

炮药和炮弹前装,引线后装。

装药完毕,用铁钎从尾部插入,刺破药包,把拉发的引信塞入。

按下开关,大炮复位,

林宇站在较远的位置拉动拉绳,

引信内硝石、硫磺、木炭等混合物摩擦,点燃火药,再点燃炮药,完成发射。

两门大炮组装完毕,林宇驾船驶出河道,在宽阔水域试射两门炮,威力非常可观。

并记录不同装药、炮弹的射击诸元。

除开两门大炮,林宇还在船舷边左右各加装三门小型套筒散弹炮。

只有人小腿粗,架在炮架上,可灵活转动,射击范围覆盖近距离目标。

采用炮膛炮管分离结构。

即多个炮膛装药装弹,使用时炮膛插入炮管,瞄准激发即可。

射速很快,一分钟20发不是问题。

测试的整个过程中,那土着人一直在远处窥视。

林宇都有点纳闷,土着人耐心如此之高吗?

“暂时不去管它了,先去收拾那群黑猫。”

各项测试完毕,几天后,林宇将河岸工地冲压机和锻造锤,一二代大炮等关键零件拆除装船,向另一条河道出发。

原地留下不少铁锭。

这些玩意儿每一块都沉重,单人绝对运不走。

土着人想要的话,就必须来更多人。

正好借机观察土着人。

林宇对此抱有期待。

土着人一连关注几个月时间,对炼铁高炉、水车等装置非常感兴趣。

自己一走,肯定忍不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