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一脸便秘的样子,这事儿,怎么看?皇帝都是要彰显自己爱民如子的,可人家信王,是给你打天下的,我们还能在背后说坏话?
“刘卿?”
“陛下,吴越人残暴狡猾,信王屠城,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李煜摆摆手:“屠就屠了,朕不在乎,朕是问你们,这件事儿会不会对整个战局有影响。”
不在乎?那就好办了!
禹万诚说道:“屠城震慑极大,湖州军民得知之后,必然畏惧,臣以为,利大于弊。”
刘政咨心细,问道:“陛下是担心,屠城之举,会激起吴越人反抗情绪?”
李煜终于点头:“不错,还有一点,信王鲁莽好战、崇尚武力,恐不懂得诱导舆论、祸水东引。”
意思就是,屠城的事儿,是我大唐干的,但这口锅,要甩给大周!因为在对外宣传上,大唐军队是帮助大周讨伐吴越的,谁让钱俶与赵匡胤勾结呢?
原来如此,刘政咨略一思索,说道:“信王、郑彦华、苏淮等,不会急于进军湖州,下一场大战,应该在观音岭,陛下可以写信嘱咐郑彦华,让他负责舆论引导。”
李煜走到桌前,拿起一封信,扬了扬,说道:“早已备下,不过——”
话未落音,门外传来匆匆脚步,张佖满头大汗跑进来。
“陛下,苏州急奏!”
“呈上来!”
终于等到了,李煜展开信纸,紧张地读了一遍,然后,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
“你们也看看。”
三人凑过来,读完之后,心思各异。
刘政咨大加赞赏:“陛下,苏州前线,围而不打、沉得住气,看来,先前会议上陛下的嘱咐,林都督是记在心里、参悟透彻了。”
“林虎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谋定后动了。”
禹万诚一脸不解:“陛下,恕臣愚昧,大军已经展开攻势、准备妥当,还拖延下去做什么?”
张佖官位低,没说话,但也有疑惑。
“自然是要统筹全局。”
“全局?”
李煜缓缓地说:“苏州之战快不得,杭州之战慢不得。”